近年以来,赣州市上犹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抓手,不断探索打造了“文明实践+文旅融合”新路径,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最大效力,整合各方资源,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聚焦文化传承,激发文明实践新活力
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上犹县深入挖掘“客家门楣”文化、阳明文化、茶文化、森林小火车文化等本地特色文化,全方位融入旅游产业,让文化成为旅游产业链上的重要内容,推动打造具有文化底蕴的景区。园村作为5A级乡村旅游点,除茶文化外还有着丰厚的客家文化、森林小火车文化资源。为此,上犹县梅水乡园村深入挖掘园村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人文资源,在梅水园村景区利用闲置的乡村小学建设实践站,因地制宜地设置村史馆、农耕文化区、茶文化馆、乡村大舞台、游客驿站等,供游客制茶体验、学习阅览、观演观影、休闲娱乐等活动,运用“文明实践”的教育功能、文化功能、休闲功能、娱乐功能、服务功能,同时结合姓氏文化广场所展示的家风家训故事,为游客的园村之旅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依托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茶姑娘”志愿服务队。自成立以来,免费向游客讲解园村“客家门楣文化”“森林小火车文化”“茶文化”等1200余次,广受游客好评。同时,组建了由20多位“身边好人”、道德模范、“五老”志愿者等群体构成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通过常态化开展客家文化保护、非遗传承、青少年社会实践、研学等多样化的文明实践活动,将志愿服务积极融入乡村文化建设之中,持续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让游客不再是单纯地参观游览,而是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园村文化,同时志愿者们的行为也成了园村的特色文化景观。
聚焦圩场集市,引领文明实践新风尚
客家人把赶集叫做“逢圩”,把赶集的日子叫做“圩日”。陡水镇作为上犹极具影响力的旅游风情小镇,不仅有青山绿水的美景和独具特色的渔文化,还有传统赶集活动。为进一步传承与创新赶集文化,陡水镇探索打造“圩场”系列文明集市活动,通过整合陡水镇及周边的上犹江电厂、犹江林场、特色农庄(饭庄)、特色小吃体验店、渔乐体验等资源,同时每月设计不同“圩日”主题,把“逢圩日”变成“惠民日”,推动文明实践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习惯,打通服务凝聚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对于当地群众来说,“逢圩”是他们交流感情、交换信息的渠道。在热闹的“圩场”活动中,除传统集市的商品贸易外,群众还能享受理论宣讲、政策咨询、“圩日接访”、就业服务、免费义诊、业务宣传、矛盾调解等便民服务,也可参加亲子活动、非遗文化体验等研学项目等。而对游客来说,“逢圩”则是一种了解和感受当地文化的独特体验。在“圩场”,不仅有陡水银鱼、陡水石鱼、猪肚菌、竹笋干等特色美食,还有竹编背篼、簸箕、撮箕等特色手工制品。“圩场”的各类特色产品能给游客带来的独特“淘宝”体验,从而进一步打响陡水镇“旅游风情小镇”这一名片,以“文化+旅游+美食”的融合方式,吸引更多群众和游客到陡水品美食、看风情、知人文。
今年以来,陡水镇开展“圩场”活动20余场,实现接待游客10.2万人次,旅游收入1020万元。如今的“圩场”在扮演着延续传统集市经济和乡土特色文化的角色中,还发挥着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它不仅是商品交换场所,也是文明实践的场所,更是特色文化的展示地。以“圩场”为主建设的“文明集市”让乡村文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带动乡村特色旅游业快速发展。
聚焦活动需求,延展文明实践生命力
文明实践工作要服务中心大局,让文明实践成为推动文游提升、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助力。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以文体活动的开展作为文明实践工作的重要抓手,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体育运动搬到“群众大舞台”上、田间地头和旅游景点里,进一步延展文明实践活动生命力,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绘就乡村振兴美好风景。
今年以来,通过开展上犹县第二十三届龙舟赛、文明不一YOUNG新时代青年音乐节、“草山之夜 等你来”音乐活动、阳明小镇“仲夏夜市集”、营前镇第十届村BA篮球赛、平富乡燕子岩捞鱼节等20多场系列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群众的参与,展现了乡村的风采和人文魅力。此外,还举办了社溪镇趣味农民健身运动会、寺下镇“移风易俗树新风”系列文艺演出等10多场活动,提升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品质。同时,在全县实践广场轮番放映《八佰》《长津湖》等红色电影放映300多场,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深化拓展了文明实践内涵,让群众在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感受到浓浓的“烟火气”与“幸福味”。
下一步,上犹县将持续整合资源、聚焦群众需求,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延伸服务触角,创新更多文明实践活动形式,推进文明实践、文明培育、文明创建走深走实,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让文明之风点面开花。
(作者:刘洪梅 中共上犹县委书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