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上海模式”
    发表时间:2021-10-13 来源:光明日报

      【文明在这里】   

      党史和理论宣讲浸润百姓心田、志愿服务融入生活方方面面、文明新风吹遍城市大街小巷……在上海,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各类资源就汇聚到哪里。

      16个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21个乡镇(街道)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6016个村(居)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02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阵地……近年来,上海市不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打造出阵地网络全域覆盖、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特色品牌交相辉映、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学雷锋志愿服务双向提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上海模式”。

     

      让党史学习走“新”更走心 

      “一条愚园路,半部近代史,这里留下了很多我党成立百年以来的红色足迹。”在上海市长宁区的愚园路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街区,“中国好人”霍白正在为参观者讲授一堂“行走的党课”。

      2016年,霍白和几位老邻居共同组建了愚园路红色印迹志愿宣讲团,多年来专注挖掘、宣讲愚园路的红色历史。从钱学森旧居出发,慢慢拓展到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旧址、愚园路历史名人墙、《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等点位,宣讲团将愚园路上的红色印迹“连点成线”,引导全国各地前来“打卡”愚园路的参观者重温那段红色记忆。

      在霍白等人的感染下,这支队伍逐渐壮大,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宣讲团,其中既有年过古稀的老人家,也有活力满满的中学生、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他们穿梭在这条充满历史底蕴的马路上,把党史学习教育“搬”到家门口,成为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一张亮丽的红色名片。

      最近,一辆党史巴士“火”遍整个上海,很多市民纷纷预约体验,可谓“一座难求”。

      渔阳里、中共二大会址、五卅运动纪念碑、浦东开发陈列馆……伴随着讲解员的解说,党史巴士带领乘客途径20多处上海红色地标。乘客在了解党史知识的同时,透过车窗便能感受到时代的巨变,这样一堂跨越百年历史的党课让市民心驰神往。

      文艺党课、主题展览、舞台展演、文化集市、经典诵读、人文行走、地铁专列……在城市各地,各种党史学习教育新载体,让党的光辉历史触手可及。

      依托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的独特优势,上海市成立首批由120个成员单位组成的上海市红色文化传播志愿服务联盟,擦亮“党的诞生地”“明灯”“大学生理论宣讲联盟”“文化三地”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团队的红色名片,开展“百名志愿者讲百年党史”活动,让红色地标在志愿者声情并茂的讲述中焕发新光彩。

     

      让“志愿红”成为文明底色 

      走进中共一大纪念馆,在位于尾厅的鲜红党旗前,一位佩戴着“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老人家满怀深情地重温入党誓词,在他旁边,站着一位领誓人——67岁的傅向东。退休前,傅向东是上海健康医学院的一名教师;现如今,他有了新身份:中共一大纪念馆的领誓志愿者。

      “入党誓词,十二句、八十字,我反复听、反复重温,一次次感受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力量。”傅向东说,到目前为止,他已经连续近20年坚持参与志愿服务,还带领自己的学生一起做志愿者。傅向东的学生熊佳琼出生于1999年,是一位新入党的党员。在老师傅向东的带领下,如今也成为一名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志愿者。“作为站在新起点的青年一代,我必须做些什么。”熊佳琼说。

      青年学子、派出所民警,退休教师……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志愿者汇聚于“党的诞生地”,他们不辞辛劳,为每一位参观者提供自己热情无私的帮助。

      在上海,志愿服务处处可及、人人可为,志愿精神早已融入上海这座城市的血脉,成为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为提升城市软实力提供了不竭动力。据了解,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上海市各级文明实践阵地动员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在“上海志愿者网”发布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项目近2.1万个,招募上岗志愿者近65万人,人均服务超过71个小时。在进博会举办期间,上海成立城市文明志愿服务队220支,近6万人次的志愿者投身“党员先锋、美丽家园、平安守护、暖心微笑、文明风尚”五大行动,有力保障历届进博会圆满举办。

      上海机场边检百人外语志愿服务队、“隐形的翅膀”公益志愿者联盟、苏州河护河联盟……如今,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有1486支优秀志愿者团队在为这座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一幅“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是软实力、人人展示软实力”的生动画卷正徐徐铺展。

     

      让百姓感受城市温度 

      位于上海市长宁区的新泾六村是标准的上海“老公房”社区,但走进社区就会发现,这里没有一点“老旧”的样子——干净整洁、鸟语花香的社区环境,各种科技范儿十足的健身、医疗、政务办理智能设备,装点了多种乐器的楼道“音乐角”……在新泾六村,文明实践活动连接了千家万户,居民能够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滋养、便捷的惠民服务,能广泛参与垃圾分类、交通文明等方面的志愿服务,使文明新风吹遍每个角落,让这处“老公房”社区展露新面貌。

      走进上海市长宁区华阳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一派热闹景象让人目不暇接,这里的每个房间都在使用中:歌唱团在练习红歌、舞蹈团在编排新舞、书画社在泼墨创作……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整合的资源,街道为居民的业余生活提供了多样的选择。70多岁的邓炳山每周都来这里画国画,他最爱画山水、花鸟,因为经常练习,画工也越来越娴熟。“我们不仅自己画,现在还经常到社区里教小孩子、外国人画国画,传播中华传统文化。”邓炳山说。

      在上海,百姓能够在各种细微之处感受城市温度——“雷锋亭”“自在小筑”“生境花园”等文明实践特色阵地星罗棋布,加装电梯、幼儿托育、为老送餐、车位共享、文化下乡、应急培训、心理疏导、小修小补、上门理发、健康义诊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扎根社区,“惠南医盟”“乐龄申城·G生活”助老智能手机应用等品牌项目深入人心,15分钟“文明实践圈”和“便民生活圈”双圈共振……

      近年来,上海市着眼于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点聚焦“老小旧远”“急难愁盼”等问题,依托“供单——点单——派单——接单——评单”相贯通的工作模式,将文明实践资源供给与市民群众多元需求精准匹配。截至9月30日,“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服务平台”共发布直接面向群众的服务项目供单319535条,收到群众点单969582条。(本报记者 李睿宸) 

    网站编辑:白 梦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