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贵州省天柱县:建好文明实践站 服务群众零距离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天柱县联山街道办事处

      天柱县联山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有搬迁群众4717户20234人,是全省集中安置超过两万人的安置点之一。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工作启动以来,联山街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根据上级有关工作要求,紧扣“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目标定位,引导“农民”转化为“市民”,科学谋划、统筹部署、积极探索,从建阵地、搭平台、创载体着手,因地制宜地全面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工作,努力把天柱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成离百姓最近、群众最喜爱的活动阵地。  

      一、强化组织领导,推进站点建设。天柱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工作,县委宣传部、联山街道党工委紧紧围绕“五个体系”建设要求,以党建引领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创新方式方法、拓展实践领域,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深化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服务工作,推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精准化、常态化、便利化、品牌化。不断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动员能力、整合能力、引导能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保障能力,更好地满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工作与文明创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生态宜居搬迁、基层党建等紧密结合起来,打造了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服务、健康体育服务“五大服务平台”,确保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二、统筹整合资源,创新志愿活动。天柱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组织县级部门领导、社区干部、乡土文化人才、科技能人、行业专家、搬迁群众、退休文化工作者、先进人物、大学生志愿者、创业返乡人员等,用小黑板、大喇叭、投影仪、小话筒的新颖宣讲形式,把新理念、新政策、农业技术、生活常识等群众关心的事“飞入寻常百姓家”。设立“党员先锋”服务队、“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文化教育”志愿服务队、“科技科普”志愿服务队、“卫生健康”志愿服务队、“十必联”志愿服务队、“关爱夕阳红”志愿服务队等组建7支志愿服务队。做细做实服务,不定期组织志愿服务队伍深入小区、楼栋、住户等开展惠民政策、科技知识宣讲等;不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开展代办和上门服务、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开展“最美家庭”、“最美社区人”等系列评选活动,掀起孝老爱亲、团结友善、共同奋进的新风尚;党员干部志愿服务队伍坚守疫情防控一线,“三防三控一自制”守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开展了一系列搬迁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明实践活动,贴心的服务让群众倍感温暖。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三、打造实践平台,精准服务群众。天柱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了多种形式的文艺组织,组建了山歌、侗歌、腰鼓、舞蹈等6支群众文艺队伍,参与群众达500余人,增强了社区文化建设的生机和活力,引导搬迁群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了让搬迁的贫困群众快速适应城市生活,文明实践站先后组织开展了搭“五桥”建“五家”包粽子迎端午传承文明活动、“广场舞大比拼”、“山歌大合唱”、“电影大映放”、“文艺汇演进联山”、“九九重阳敬老活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文艺活动,“文化浸润”点燃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热爱社区、热爱生活的激情。精准组建了职业农民队、建筑施工队、家政服务队、宴席承办队“四支劳务队”稳就业促增收。“扶贫车间”让手拿锄头和牛鞭的“乡巴佬”变成了生产线上手拿线头和笔墨的工人、白领。实现了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全员就业。目前,“扶贫车间”帮助1300多名贫困户实现家门口稳就业,月均收入2500元以上;“四支队伍”先后到附近的油茶、蔬菜、水果等基地务工1.8万余人次,到附近建筑工地务工2000余人次,到医院、机关、企业等开展家政服务600余人次,创收1000万余元。联山街道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主体将移风易俗纳入网格化管理,建立村居“一会(红白理事会)一队(移风易俗志愿服务小分队)一堂(红白喜事合约食堂)”工作推进机制,设立专门的举报电话,组建移风易俗常态化巡查组,并从细微处着手,倡导用餐节约,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营造崇尚节约的良好氛围,真正让“小餐桌”体现出“大文明”。(龙本英)  

    网站编辑:白 梦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