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北京市海淀区融合贯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政务服务中心——文明实践充满科技范儿
    发表时间:2020-07-29 来源:经济日报

    原标题:北京市海淀区融合贯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政务服务中心——文明实践充满科技范儿

     

      2019年4月28日,北京市海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一年多来,他们发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资源优势,贯通服务、政务、新闻三个平台,使政务服务中心、融媒体中心成为实践中心建设的“左膀右臂”,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肩负着“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使命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怎样才能真正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成为整合各种资源、凝聚各方力量的“枢纽”,在关键时刻一呼百应?北京市海淀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2020年5月19日,海淀区成为10个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重点联系县(市、区)之一。海淀区委书记于军说:“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我们将大胆探索实践,调动辖区科研机构、高校、大院大所和科技企业等各方力量,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向深入。”

     

      点点微光织就疫情防控网

      提起海淀区,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中关村科学城”。在这个聚集了最多国字头研究机构、最多知名学府、最多知识分子的双创高地,即便是志愿服务,也自带“科技范儿”。

      2019年4月28日,海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一年多来,1个中心、29个实践所和648个实践站、33个实践基地,撑起了“三纵一横”结构骨架,区内1871支志愿服务队有了可依靠的“大本营”。

      “其实,很多人都有萌动的爱心,关键是需要有人发起、召集。”海淀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杨军昌说:“在北京的疫情防控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发挥了广泛联系群众、统筹整合各方资源的优势。不仅充分调动了志愿者和辖区企业的积极性,还迈出了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的第一步。”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了检阅其动员能力的“试金石”。

      “科技助力”成为海淀最醒目的标签。来自普天集团、旷视公司、驭势科技的“5G动态体温监护系统”、AI技术高人流快速体温筛查系统、U-Drive智能驾驶系统大显身手;中国农业大学的“智能高效环卫消杀机器人”提高了消杀效率;驻区单位东华医为300人突击队支援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提供IT项目建设……

      北京新发地聚集性疫情发生后,志愿服务“集结号”再次吹响。借助区融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1000多支来自各行各业的文明实践志愿队和志愿者迅速下沉到抗疫一线,就近做好“家门口”的防疫值守,有效缓解了基层一线防控力量不足、基层干部长期疲劳作战的问题。

      1700余名活跃在交通路口的“柠檬黄”文明引导员来了;海淀镇实践所的“蓝马甲”志愿者、上庄镇实践所的“志愿橙”志愿服务队来了;滴滴出行拉起一支“医护保障车队”;便利蜂抓紧完成智能化升级,主动提供无接触式配送、自助微波炉、线上预订等服务……不管来自哪里,是什么“番号”,志愿者为抗疫而集结,架起一座色彩斑斓的彩虹桥。

      “疫情面前,每个志愿者都是一抹微光。”北下关街道大慧寺社区文明实践站社工武萌是中关村南大街24号院网格长,在她眼中,正因为每个穿梭在社区网格点线上的志愿者扛起责任,才照亮了前方的路,织密了疫情“防控网”,架起了服务百姓的“暖心桥”。

      在高风险地区永定路街道某社区,为解决居家隔离人员生活难题,社区居委会、文明实践站成立了四个“跑腿儿”小组;送菜小组成员童茜每天为居民送上所需菜品;送药组的宋全乐有时一天要跑四五趟医院,大药包要背六七个;快递组的王文斌每天要送一两百件快递;送餐组的吴军更是社区独居老人离不开的人……

     

      新思想新风尚生根开花

      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要任务。身在“中关村”,北京海淀在实践中心建设中不忘发扬敢为人先、矢志创新的中关村精神,统筹区内科技、文化、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7月1日,设在东升科技园的北京外研书店挂上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的招牌,成为海淀区首个入驻实体书店的实践基地。北外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祝和军做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讲座。此后,这里将每半个月举办一次“青年马克思主义读书会”,邀请相关学者讲读马克思的经典和原著。

      东升科技园是典型的创业园区,2万多在此打拼的年轻人平均年龄只有30岁,书店一直是他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体书店本身就是思想传播平台,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结合,吸引更多青年接受党的创新理论。”杨军昌表示,未来海淀将尝试在全区300余家实体书店挂牌文明实践基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会”活动,成为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平台。

      如果说将实践基地开进书店是种创新,那么,文明实践中的“科技味”则是海淀与生俱来的特质。

      海淀区实践中心通过链接中科院的科普资源,把知识讲座搬进自己的服务管理平台,生成“菜单”信息,供群众按需点选。仅仅一个月,这种什么时候讲、讲什么、在哪里讲,由群众线上自主“点单”定制的宣讲活动“火”了,覆盖人群超过100万人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也真正成为居民受教育、受熏陶的“暖客厅”“大课堂”。

      如今,在引领新风尚的路上,海淀还在不断给人带来“小惊喜”。今年6月份,一个名为“榜样说《条例》”的线上宣讲节目上线了。这是花园路街道文明实践所别出心裁录制的一档在线宣讲《北京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节目。

      7位现身说法的“北京榜样”中,有从检30余年,为迷途孩子指引方向,培养生存技能的栗翠华;有发起组建“北京爱心救援队”,为路上亏电爆胎车主提供免费救援的“90后”快递小哥任永阳;有长期帮助困难群体,“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生意人张岩雄……他们用自己的实践,启迪更多人踏上文明生活的航程。

      一年多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探索与驻区中央单位、部队、高校和高科技企业等单位的合作共建机制,为辖区群众打造“家门口”接地气的志愿服务项目;累计开展文明实践主题活动8000余场次,直接惠及百姓60余万人。

     

      一体服务助文明实践上台阶

      在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过程中,海淀区坚决贯彻北京市提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政务服务中心3个中心融合贯通、一体服务的思路,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2019年10月25日,海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服务管理平台正式上线,实现体系机制阵地、志愿队伍、实践活动的网络化管理,成为海淀区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的“大数据中心”。这一平台搭载了实践中心自有的新时代文明实践资源库、新时代文明实践宣教服务系统、新时代文明实践业务管理系统等功能。

      通过与海淀区政务服务中心、融媒体中心的资源共享,文明实践管理平台建立了与区融媒体中心“掌上海淀”APP和区政务服务中心“海淀通”APP的用户统一数据贯通,群众只需一次注册、一次认证即可畅享三个平台提供的所有功能。

      杨军昌用“1+1+1>3”来概括3个中心融通的效果。他表示,海淀正努力推动“服务+政务+新闻”建设格局持续向纵深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政务体验官”“新闻发言人”“文明风尚汇”等由3个中心共同策划的系列主题活动也将落地执行。

      有了政务中心和融媒体中心的助力,实践中心的工作更顺畅了。文明实践中发生的故事、积累的经验,经由融媒体中心实现了线上线下更广泛的传播;通过嫁接政务服务中心的市民网络问政在线咨询功能,实践中心平台也有了回应群众关切的“本领”,帮助解决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和烦心事。

      3中心融合,将政府提供的各类便民惠民服务送到百姓身边。仅以“点单派单”服务为例,社区居民可以通过登录实践中心服务管理平台提交需求,进行“点单”;平台会第一时间把这些需求“派单”给能够提供专业服务的志愿团队;团队“接单”后会按要求上门为点单者服务。目前,“点单派单”服务管理平台已完成群众在思想理论、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需求“点单”600余项,服务好评率达到100%。

      此外,群众还可以通过该平台使用“活动报名”“基地预约”“志愿服务”“文明慕课”“电子图书”等基本服务功能,便捷获取融媒体中心的政务信息和新闻资讯,享受政务服务中心提供的在线办事服务。

      利用VR虚拟现实、LBS定位技术、大数据、智能推送等先进技术,平台已经整合了5000余节慕课课程、85万余册电子图书和有声图书、594个精品菜单及水电气等公共服务数据的在线查询服务,以及VR展厅、云图书馆、云博物馆等云资源,实现了1600余项便民服务事项的网上办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学聪)

    网站编辑:王 寒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