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时代马院
    “2022马院院长论坛”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线上召开
    发表时间:2022-12-12 来源:人民论坛网

      12月10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2022马院院长论坛”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线上召开。本届论坛以“大思政”背景下的思政课改革与创新为主题。校内外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两校师生130多人出席了论坛。会议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马院副院长曹凤月教授和首都师范大学马院院长沈永福教授联袂主持。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刘向兵致辞,他首先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历史、红色基因与发展现状,强调作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唯一直属高校,学校在办学历程中逐步形成了“立德守正,崇劳创新”的独特使命和鲜明的中国特色、劳动特色、工会特色,形成了劳动关系、劳模教育、劳动教育等品牌。随后,刘向兵书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引领“大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出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重要论述,按照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充分调动全校的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奠定了“大思政课”的“四梁八柱”。

      论坛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首都师范大学马院院长沈永福教授主持,四名马院院长来做主题报告。

      中央财经大学马院院长冯秀军教授作了《用好社会大课堂》的主题报告。她围绕“如何用好社会大课堂,讲好大思政课”这个中心,提出理解“大思政”要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大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二是课堂的主渠道地位仍要坚守;三是理论联系实际是大思政课的“灵魂”;四是用问题连接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这四个方面是讲好大思政课的关键。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正礼教授作了《“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是协同创新》的主题报告,他认为协同创新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要求,以北京交通大学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作为协同创新的典型案例,指出落实协同中会出现的问题,强调在实际操作中党政群部门协同、校内校外协同、校内部门协同、马院内部协同是协同的关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义良教授作了《大思政课建设的北航经验》的主题报告,他从创新课程体系、形成教学特色、加强师资培训三方面介绍了北航经验。他指出在实际工作中,是从建设“一体两翼”思政课教学体系、本硕博思政必修课整体化改革、思政课专题化教学改革方面创新课程体系;从突出教学与课程思政相结合、与思政工作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方面形成教学特色;从分层分类培训,打造名师团队来完善师资培训。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学勤教授作了《重视实践教学,讲好“大思政课”》的主题报告,她以中国人民大学马院的实际工作出发,详细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的“问道新时代”实践项目活动。提出讲好“大思政课”要有大格局;要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又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要关键发挥好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

      《学习时报》思想理论部主任兰文飞对论坛第一阶段的4个专家报告做了精彩的点评,他指出四位马院院长在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围绕“大思政课”而展开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断深化、丰富,成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创新发展的宝贵经验,必将对“大思政课”建设发挥积极引领作用。

      论坛第二阶段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曹凤月教授主持,四位院长做了主题报告。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世峰教授作了《善用新媒体讲好大思政》的主题报告。他从如何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如何引领学生以微视频、播客、网文、微电影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观察社会、表达社会,在亲身实践中不断成长为正能量的传播者,进行了“大思政”课教学的经验分享。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陆秀红教授作了《“一改四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的主题报告。她以破解 “从思政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的问题入手,秉持思政实践教学“求实”“求深”“求活”“求特色”的理念,以独立设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实践课程为例,重点介绍了“一改四化”模式,“一改”,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一门独立实践课程设置的改革,“四化”为课程设计模块化、内容选择自助化、实践调研学术化、实践拓展信息化。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田田副教授作了《谈谈“与劳动模范 大国工匠面对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主题报告。她围绕马院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与劳动模范、大国工匠面对面》,从课程的基本情况、主要内容和未来构想三个方面介绍了课程。重点介绍课程构建的“211”模式,即由一位思政课教师和一位劳模工匠合作完成授课、涉足一个行业、达成一个目标。以“大师资”和“大课堂”为重点,分享了课堂设计和讲授过程,对“大平台”建设进行了展望。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沈永福教授作了《大思政课建设中的“大师资”构建》的主题报告。他提出对“大师资”的内涵理解,应包括教师规模大、范围广、名师多、能力强。思政课“大师资”中的教师应具备爱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深度、对现实与社会的洞察力、教学的方法与技能、与学生共情等五个方面的能力素养。思政课“大师资”的构建需要研究平台、学科平台、实训平台和刊物平台等四大平台保障。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部主任蒋旭东对第二阶段论坛的4个主题报告进行了点评。他从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理论视角,认为上述四个主题报告在课程学科、理论开拓、实践教学、教材编写等方面,对搞好大思政课改革创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他从大中小一体化建设、学生参与、新媒体应用、资源支撑等实践层面,认为思政课建设发展要更好地适应时代、培养时代新人,形成更大的教学科研优势。

      在会议的交流环节中,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乔东、孙伟正、李妍妍、田田老师和首都师范大学的王玉玲和樊珊珊教师进行了发言交流,六位老师表示,听了八个主题报告获益良多。分别就“大思政”背景下的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经验做法、困惑难点及解决之道进行了多角度的互动交流,同时就疫情背景下具体问题,如线上教学、课堂直播、虚拟仿真技术的实践教学应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分享。

      最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刘玉方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他认为本次论坛有四个特点:一是政治站位高,服务于铸魂育人的核心目标;二是问题导向性强、创新性强,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三是各校做法成效显著,获得了学生和各界同行的高度肯定;四是各校改革措施色彩纷呈,具有高度的可持续性和拓展性。他强调思政课建设责任在肩,应珍惜机会、有所作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网站编辑:白梦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