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时代马院
    如何把握职业教育“大思政课”建设
    发表时间:2022-09-30 来源:人民论坛网

      职业院校“大思政课”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有理论深度、有情感温度、有创新速度、有实践力度”的“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将“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将“立德树人”与铸就“大国工匠”紧密结合,强化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四段推进”,形成闭环,框定学校“大思政课”育人的理论深度 

      坚持“四阶段”集体磨课全链条,上好思政课。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坚持“课前—课中—课后—社会”的磨课全链条。首先,根据教师专业和特长,确定各章节的主备课教师,主备课教师先将新的时政素材融入教案和课件,精选教学案例,推动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丰富贴近学生实际的授课内容;其次,开展集体备课,进行教案研讨,群策群力,修改完善教案与课件;再次,各位教师结合班级学生的思想实际与专业实际,将教学内容再次整合加工,教学团队在突破自我与多维探讨中整体提升;最后,注重发挥优秀毕业生、优秀校友的作用,经常与他们连线,发挥他们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联结。

      坚持“四阶段”课程思政实施路径,融合“教书”与“育人”。系统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职业理想追寻、自我价值实现、职场形势认知、工匠精神打造、就业自信提振等紧密融合,寓价值塑造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根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推进课前——知识激活+学情调查、课中——任务驱动+技能展示+总结评价、课后——评价反思+实践提升、社会——跟踪服务等四个阶段八个闭环实施路径,实现教与学的同频共振。

     

      “四点联动”,协同育人,体现学校“大思政课”育人的情感温度 

      与学工人员联动,找准学生需求点,服务学生素质培养。思政课教育、素质教育教师团队分别对应二级学院,对接班级辅导员,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状况以及他们在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找准学生需求点,根据他们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实现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常态,增强大思政教育针对性;同时,思政课教师、素质教育教师指导学生社团开展理论宣讲、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带领学生走入乡村、社区和企业,将教学内容和思政教育融入课堂内外,服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与专业教育联动,找准专业共鸣点,服务专业课程教学。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通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建立柔性小组,并定期集体备课、磨课、听评课,明确各个专业精准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最大限度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找准课程的“难”“虚”“浅”,着眼课程、专业、专业群、产业链的“点(课程)、线(专业)、面(专业群)、体(产业链)”,实现教学内容从职业到专业的衔接协调,实现教学目标从人才培养方案到落地实施具体化,与专业课程实现相融共促,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协会、大学生理论宣讲团联动,抓住大学生群体的“重点人群”,服务学生可持续发展。加强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协会的指导,强化对协会成员课内学习、课外交流、校外实践的指导;参与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宣讲主题的拟定,宣讲提纲的撰写,宣讲技巧的培训。同时以赛促学,组织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我心中的思政课”系列微电影、微视频比赛,遴选优秀作品参加省级以上比赛,发挥指导、引领作用,促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校内开花结果。

      与校外专家、企业团队联动,紧跟时代“关注点”,服务区域社会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定期与校外专家、行业精英、企业模范等学习交流,把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学生,把强大中国应有的“四个自信”传递给学生,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开展知名企业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和职场名人面对面活动,介绍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变革背景下职业岗位的新要求和新变化,加强职业引导,促进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有效匹配;利用就业宣讲等机会,加强就业引导,从宏观的行业发展到微观的企业文化、人文环境,在就业意识、择业心态、就业能力等方面给予指导。

     

      “四链合一”,改革创新,推进学校“大思政”育人的创新速度 

      在教育教学中,实施“四链合一”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流程围绕学生开展。根据教材知识体系,结合学生需求,凝练教学问题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根据每次教学任务的重难点,设计教学活动链,以主题讨论、行走课堂、实践项目等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和获得感;根据教学活动流程,制作上传资源链,在在线课程上传微课、视频、教案等资源,在学习通推送课前问题和学习任务、课中学生展示资料、课后测试问题等,提升课堂教学流畅度和互动度;根据学科核心素养和教学目标,设置价值评价链,通过课前学习准备评价、课中活动展示评价和知识测试评价、课后问卷调查、学生反馈,掌握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并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调整下一个教学知识点的教学策略。

      “四链合一”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思政课问题教学、实践教学、信息化教学、理论教学的有机统一,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领贯穿全过程,实现教学成果、教学策略的灵活反馈、调整、监测,有效贯彻“主客体一体性”教学理念,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

     

      “四位一体”,联结社会,提升学校“大思政课”育人的实践力度 

      在教学过程中,严格落实“从现有学分中划出 1个学分开展实践教学”和“探索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政策要求,坚持思政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育人活动,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创新实践教学方式、优化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了“课堂主导-学生主体-企业参与-基地辅助”的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

      课程主导,以课程教学为育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坚持课程“理论+实践”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设计实践教学模块,开展包括“走进企业、转变角色——规划职业生涯,促进成长成才”“缅怀先烈——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走进英雄——瞻仰校内英雄雕像”“体验改革创新成就——参观学校科普馆”“家乡脱贫攻坚实践调研”等课堂外实践教学活动;思政课教师树立“思想导师”“实践导师”双重身份理念,从实践分组、实践形式、实践主题、报告撰写、实践成果课堂展示等方面指导学生在课外开展观读、调研、社会服务三种形式的实践,加大实践教学考核比重,占到学生成绩比重的25%,通过评价方式改革将实践教学有效融入教学全过程,从制度层面充分保障思政实践教学育人地位。

      学生主体,以“青年马克思主义协会”和“树人读书会”为实践主体和活动载体,通过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让两大学生理论社团成为思政教育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全过程深度参与思政实践教学活动;带领“树人读书会”优秀学员组成优秀理论宣讲团队深入乡村、社区宣讲,提升思政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每年为学校所在社区、校企合作单位、街道社区、乡村开展思政教育宣讲10余场,受众1000余人;带领“青年马克思主义协会”组成志愿服务队和“三下乡”社会实践对,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交通兴农”“生态保护”等主题,利用学生假期返乡机会,结合自身的专业资源、兴趣优势、专业特长,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的亲身体验中接受社会教育。

      企业参与,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单位优秀人力资源,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远程互动系统,引入和聚合校内外理论专家、党政干部、企业管理人员技术能手、劳动模范、能工巧匠、校友、家长等,探索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实施思政教育的路径;派遣思政教育队伍,尤其是思政课教师到行业、企业、乡村等实际工作部门进行实践锻炼,带领学生进行短期社会调研,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无缝对接。

      基地辅助,利用优质红色资源,构建红色文化进课堂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科普馆、学校见义勇为英雄雕像等校园文化环境开展“身边课堂”,讲身边故事教育身边人;到焦裕禄纪念园、红旗渠、何家冲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境教学,学习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长征精神,开展“红色课堂”,让学生从历史中感悟家国情怀;开展“家乡脱贫攻坚实践调研”,深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示范、经济发展乡镇,开展“社会课堂”,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统一。(作者: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刘喜要)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与评价实践研究”(2019SJGLX040)和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高职院校‘一心三融五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研究与实践”(2021JG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网站编辑:朱琳瑄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