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时代马院
    牢记嘱托上好“大思政课”
    发表时间:2022-09-16 来源:《人民教育》

    陈明青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重要指示。上好“大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也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要担负起的时代责任。 

     

      一、领悟“大”之要义,把牢大思政课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可以看出,大思政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思政课,“大思政课”本质上是围绕思政课改革创新展开的。大思政课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与传统思政课相比,其最突出的特质就是“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其意蕴。 

      首先,上好大思政课要有大历史观。教师要把思政课放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和世界历史的背景下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180多年的中国近代史,100年的中国共产党史,70多年的新中国史,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史,是大思政课展开的中国历史长河,这决定了大思政课必须有历史的眼光。同时,6000年世界文明史的演变历程,尤其是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我国正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是大思政课展开的世界舞台,这决定了大思政课必须坚持用世界眼光来讲授。 

      比如,教师讲“中国梦”内容时,会讲中华民族的昨天和今天,要从历史的角度让学生在回首过去和审视现在中深刻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中华民族明天,理解“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教师还可将中国梦与美国梦比较,理解“由于历史文化、发展阶段的不同,中国梦、美国梦以及其他国家人民的梦想内涵不尽相同,实现的具体途径和方式也可能不完全一样”,让学生用世界眼光进行比较和鉴别,坚定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其次,上好大思政课要有大系统观。大思政课的核心要义是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使思政课从内容与形式、纵向与横向、时间与空间等各方面不断向社会拓展和延伸。“大思政课”坚持开门办思政,在内容上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形式上要强化实践教学;纵向上要贯通大中小学学段思政课,横向上要打通学科壁垒使各学科同向同行;在时间上要善于因时而变,利用好社会历史与时代背景素材,在空间上要利用好社会上的各大育人场所和各类有益资源。 

      实践中,教师要紧紧扭住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个大思政课建设的重中之重。思政课在育人导向上没有年龄和学段的本质区别,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青少年在不同学龄段的思想、心理和认知等方面有明显差异性和层次性,这就决定了我们每个学段开展大思政课教学必须具备“一体化”的意识和思维,必须根据不同学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比如,我和同行曾围绕“百年党史中的伟大精神”主题开展大思政课教学设计与展示活动。小学生来到新四军纪念馆,听老战士讲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红色故事;初中生则考察小岗村,对话“大包干”发起者,同时参观浦东开发陈列馆,对话上海改革开放,在梳理改革开放历程中体悟改革开放精神;高中生则来到了浙江安吉余村,在“两山理论”的发源地讲述“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故事背后蕴藏着的脱贫攻坚精神;大学则现场联动中共一大会址中的大学生讲解员,课堂中与红色场馆内,师生共同剖析伟大建党精神。从新四军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到脱贫攻坚精神,再到伟大的建党精神,学生在行走中体悟以建党精神为起点的精神伟力,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的感慨。还值得一提的是,在备课时,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师还按照中小学“学科德育”和高校“课程思政”的要求,与历史、语文教师一起研讨,让各门课在价值引导上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这样在知情意行的引领上就更加有效。 

     

      二、摸索“讲道理”之真义,夯实大思政课本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离不开社会生活,而大思政课将“思政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核心要义是决定其能否“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关键。 

      首先,要通过“大思政课”把道理讲深。所谓“讲深”就是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深入剖析“道理”的深刻意蕴,避免浅表化和碎片化。一段时间以来,思政课教学存在“短视”的问题,即教学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停留在经验常识层面,就问题谈问题,就现象谈现象,道理很难发挥其对现实生活的解释力,也就缺乏了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力。大思政课不仅在课堂上用严谨的理论逻辑来讲道理,也在复杂的社会实践中用学生的体悟来升华对道理的诠释和理解。 

      比如,教师讲“绿色发展理念”时,会谈到我国对发展价值的认识经历了“从经济优先,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再到生态价值优先、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经济发展内在变量”的变化轨迹,很多学生由于对这段历程缺乏亲身感受而忽视了对这一转变艰难性的认识。于是,教师带着学生来到浙江安吉余村这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组织学生了解余村发展历程。当学生看着曾经污染遍野的余村版画,闻着当下散发着泥土芬芳的余村竹林,听着村里的老人噙着泪水说“没有习近平总书记一锤定音,将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就没有余村的今天,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时,学生感慨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我国国情,把握未来趋势,是我国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加快推动绿色发展的根本指针和行动指南。 

      其次,要通过“大思政课”把道理讲透。所谓“讲透”就是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让学生对“道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一段时间以来,思政课教学存在“近视”的问题,即教学停留于道理本身,就道理谈道理,忽视对道理产生过程以及道理背后蕴藏的方法论的挖掘。大思政课不仅要带着学生在祖国的大地上深入理解道理,更要带着学生一起去探寻道理产生背后的“历史”和“方法”。 

      比如,教师讲“脱贫攻坚”主题时,曾经带着学生来到湖南湘西的十八洞村。学生了解到以前村里都是“996138部队”(一种戏称,99表示老人,61表示小孩,38表示妇女),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668元,贫困发生率高达57%。习近平总书记来村里后,提出“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后,今天的十八洞村已成为小有名气的网红带货直播点,村民的人均年收入相比7年前翻了九番,大批在外“游子”陆续回家乡开始了集体创富之路……十八洞村脱贫的故事深深震撼着学生,“精准扶贫”的道理也深深印在了学生心里。但教学并没有结束,大思政课不仅要教道理,还要教给学生道理背后蕴藏的方法论。教师要学生认识到“精准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务实的工作方法”“精准的思维方法,不仅用于脱贫攻坚,也用于深化改革,比如‘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也用于污染防治,比如‘精准治污’;也用于城市管理,比如‘像绣花一样精细’”“精准也要成为我们每一位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思想方法”。 

      最后,要通过“大思政课”把道理讲活。所谓“讲活”就是把道理讲得生动鲜活,令人因爱听而入耳入脑入心。一段时间以来,思政课教学存在着“无视”的问题,即教学往往“目中无人”,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道理讲得刻板而枯燥,令人昏昏欲睡,甚至产生反感。思政课的道理来自于人类实践,是活生生的,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大思政课就是将这种生命力还原出来,把道理的活力展现出来。 

      比如,教师讲“以人民为中心”主题时,一是关注把道理的逻辑生命讲出来,从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讲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要将理论演进的脉络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讲出来。二是关注把道理的现实生命讲出来,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党和国家坚持不惜一切代价拯救生命,上至百岁老人,下至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都得到全力救治,面对病毒变异,坚持“动态清零”,始终护佑人民生命健康等,教师用这样的实例讲出了道理蕴藏的精气神,讲出了道理对中国社会以及当今世界的强大解释力、影响力和引领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提出中青年教师要向老教授老专家学习,立志成为大先生,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上不断创造新业绩。从教至今,我深知大思政课呼唤努力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又逢一年教师节,让我们一起扎根三尺讲台,讲好大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筑牢理想信念,努力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终身!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网站编辑:朱 琳瑄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