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时代马院
    精准发力,守正创新:思政课线上教学实效性提升实践探索 ——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思政课线上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3-01-30 来源: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提到“无论组合拳怎么打,最终要落实到把思政课讲得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线上教学不是线下教学的平移,思政课教师需要根据在线上教学的特点和目标,遵循当代大学生个性和成才规律,建构教学主体之间的良性关系,让课程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对此,天职师大思政课教师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线上教学策略,切实提升线上教学的亲和力、实效性。

     

      冲破空间壁垒,提升线上思政课吸引力 

      从线下课堂到线上云课堂,师生从有限的物理空间变成置身无边际的虚拟空间,近在咫尺的对视变成了远在天边的聆听。思政课教师对于课堂空间的变化、变迁给思政课教学带来的影响应当辩证分析,精准施策。

      营造远在天涯近在咫尺的学习氛围。线上教学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化解物理空间变大带来的疏离感。天职师大思政课教师通过细致的课堂观察与有针对性教学反思,摸索出“四转化”线上教学策略。“一转化”——化整体为部分。教师将授课知识进行合理分割,控制在10到15分钟一个模块,内容紧凑,逻辑合理。教师授课时录屏,课下截取知识点,通过雨课堂、班级群等途径分享给学生。这一做法成功地化解了学生线上学习注意力极易分散、效率不高的问题。“二转化”——化单一为丰富。教师除了将课件分享给学生,还利用网络优势,结合授课内容,分享慕课资源、影视剧、报刊电子版、电子书、讲座信息、新闻素材等。既丰富学习资料,又能引导学生在繁杂、瞬息万变的网络信息空间中分辨是非。“三转化”——化单向输出为良性互动。教师通过课前搜集学生诉求,课中答疑,下课前请学生总结学习感受,课后分析归纳,同时辅以学期中多次阶段性问卷调查。学生的反馈得到及时回应,难题迎刃而解。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自始至终都伴随老师的殷切关照,在网络大空间中,沟通变成了零距离。“四转化”——化虚为实。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疫情容易出现波动与反复,导致出现部分学生线下上课,部分学生线上上课的复杂局面,针对这一情况,天职师大思政课教师为了缓解隔离在家无法返校学生的焦虑感,采用直播线下授课的方式,即课堂授课同时使用腾讯会议等线上平台为无法返校的学生进行直播,让这些学生即便不能返校也可以通过连麦互动即时参与课堂讨论,实现化虚为实,线上线下同质等效。

      打造距离产生美的沟通渠道。学生熟悉且喜爱网络虚拟空间,在线上课堂表现出一种在实体课堂从未有过的松弛状态,即便以往不善于互动的同学也表现了令人惊喜的积极性。天职师大思政课教师在实践中总结出“三优化”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趋向自如、主动。一是优化教学语言。恰当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网络用语,合理借鉴直播风格,整体提升语言的魅力,让学生沉浸在他们所熟悉并喜爱的语言方式中。二是优化沟通方式。教师在授课时除了及时与学生连麦互动,关注讨论区发言,同时打开微信、QQ等社交平台,包容学生多样化的沟通和反馈模式,对于课下仍讨论追问的同学积极应答,予以鼓励。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拥有了适宜展示自己的机会,学习状态变得更为自由、舒展。三是优化评价方法。教学中发现,部分个性张扬的90后00后大学生对互动“加分”不感兴趣。教师恰恰可以利用线上教学虚拟平台的数据统计功能,激发了个性张扬的学生互动的积极性,轻松自如地参与教学活动。

     

      改变思维定式——提升线上思政课感染力 

      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线上教学可能随时启动,教学环境、教学媒介、教学方式一系列的变化会增加教师的失控感,进而采用更为严格的课堂管理。天职师大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对于新媒体技术的使用优势、兴趣优势,提升课堂的感染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线上教学成为他们主动参与、乐于互动、善于学习的平台,将教师口中“你要好好学”,变成学生心里的“我要好好学”。

      网络树洞激发动力。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天职师大思政课教师开启“线上树洞”模式,教师为学生建立班级群,鼓励学生使用匿名方式对课程节奏、内容、方式方法、线上平台等多方面自由发表意见和建议,没有对师生关系产生负面影响的顾虑;引导学生匿名反馈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无需考虑基础知识、认知差异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有针对性地分析线上教学在内容与形式上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与改进,最终体现在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上。学生可以在提升后的线上教学中敏锐地捕捉到自己的观点,有实实在在的存在感和被关注、被尊重的感觉,这无疑激发了其不断参与的内在动力。这样的课堂是有张力的,有温度的,有感染力的,以生为本的原则充分彰显,学生被教师的亲和力所打动,被一个又一个问题所吸引,不仅学会了,而且会学了。

      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思考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 “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线上教学要突破“我教你学”“跟老师学”的传统理念,开展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考力,让学生主动学,教与学在即时沟通中同向同行,齐头并进,学生甚至出现超前思维,营造教师享受课堂,学生喜爱课堂的宽松、愉快氛围。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情境引入—启发追问—总结归纳的教学逻辑进路,启发学生全程进入积极主动的独立思考,不断自我建构知识。首先是情境引入。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情境或社会背景中,变换角色,成为或历史事件或过程的亲历者。其次是启发追问,启发学生以当事人身份追问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初步建立认知结构。最后引导学生进入理性思考层面,积极调动自身知识储备分析总结事件的意义、经验教训,丰富认知结构。再经由教师分析总结,正确的肯定,错误的纠正,升级、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用好抗疫素材——提升线上思政课渗透力 

      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人民以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伟大抗疫精神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中的必要组成部分,抗疫素材的应用,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发挥好主渠道的作用,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巧用案例教学,把故事讲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将天职师大思政课教师将疫情防控典型案例不断深化,身边素材持续引入,做到让身边人讲身边事。2022年初春,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津城,天职师大马院党支部迅速进入战备状态,党员突击队下沉到社区和学校,全力支持配合核酸筛查、疫情防控工作。马院专设疫情防控宣传小组,集中整理马院教师抗疫事迹,将鲜活、生动、感人的身边事融入线上课堂,将熟悉的名字、熟悉的身影、感人的场景呈现在网络课堂空间,与学生以特殊方式“碰面”,产生思想的撞击和融合。教师不仅是理论的讲授者,更是伟大抗疫精神的实践者,真正实现了教师“正己”而后“正人”,学生心悦诚服,教化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同时天职师大思政课教师还启发学生关注细节,以小见大,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对全民抗疫的理解分享在云课堂中,成为抗疫精神的传播者、践行者。有的同学分享自己一边核酸排队一边听网课的经历,有的同学分享为身体不便的陌生人网上买药的经历,有的同学分享为社区志愿者制作爱心暖宝宝的经历……点滴汇暖流,细微见真情,进一步强化了对伟大抗疫精神的认识、认同与践行。

      善用实践课堂,把理论吃透。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其目的是实现价值引领。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天职师大思政课教师在各门课程理论的讲授中融入伟大抗疫精神,实现理论内化、价值引领的目的。学生通过实践课堂验证所学理论知识,并与自身原有的知识与价值体系不断碰撞、交织,从而内化为新观念体系,形成智慧,成为行动的向导,实现知中行、行中知、知行合一。

      天职师大教师利用学生对多媒体技术熟悉的优势,借鉴郭沫若历史剧的创意,指导学生以抗疫为主题制作微视频。视频以《我的祖国》《保卫黄河》《我爱你中国》《我和我的祖国》《团结就是力量》《红旗飘飘》等“历史中的歌声”为主旋律,以身边感人的抗疫事件、场面为素材,改编、翻唱历史歌曲。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接、碰撞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强化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面对临时启用的线上教学,天职师大思政课教师没有自乱阵脚,也没有硬性移植,而是精准发力,守正创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转换自如,通过冲破空间壁垒,改变思维定式,用好抗疫素材多方面积极探索线上教学实效性提升的最优路径,不断加强线上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在这一过程中,天职师大思政课教师也积累了丰富的线上教学素材与经验,为更好地实施思政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者:宋瑞璇,系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网站编辑:朱 琳瑄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