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企业党建
    以儒商文化涵养企业家精神
    发表时间:2022-08-12 来源:解放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

      什么是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经济学家奈特认为,企业家就是那些在极不确定的环境下作出决策,并自己承担决策全部后果的人。同理,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实践活动所遵循的基本价值观,主要包括冒险精神、坚毅精神、使命感、创新精神等。企业家精神往往可以通过企业家的谋略、决策、气质、德性等行为偏好表现出来。

      应当看到,不同的社会制度背景对企业家的政治站位、思维格局以及利己主义、利他主义偏好有着不同的影响与要求。西方主流经济学注重利己主义的个人资本动力学驱动,追求个人资本最大化效益的实现。在传统的资本主义市场体制中,零和博弈、丛林法则、弱肉强食等是主要的社会存在形式。

      相较之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重“人民至上”,企业必须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与社会效益最优化的统一。这一逻辑的背后,与利他主义精神有着密切联系,与中华优秀传统商业文化的典范——儒商精神伦理价值观有着家族相似性。可以肯定,传统儒商精神乃是涵养当代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文化基因。

     

      德性即资本、资源、机运

      儒商是古代中国一种具有独特经营风格的商人群体,主要指依照儒学的价值观来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孔门的高徒中,子贡最为富有,其经商之道就是“诚信做事、德性做人”。一手拿《论语》,一手持算盘,表现出儒商气质。

      深谙经营利他的哲理——

      在儒商看来,做好生意离不开三件事:懂规则、讲秩序、善礼仪。这是对儒家“礼乐”思想的深度觉解。

      “礼乐”是儒家对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哲学判断:如何从混沌到规则,从自然规则到社会规则。其中,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规制,是重中之重。同理,商人如果不懂此道理,不仅是做人的失败,也是商人的鲁莽。

      进一步来看,懂规则就是按市场习俗与惯例出牌,市场行为不越轨、守合同、重承诺;讲秩序就是不欺行霸市、唯我独大、价格垄断等;善礼仪就是相互尊重、和睦待人、义在利先等。

      显然,这三件事有助于树立诚信形象,降低交易成本。一担茶叶,一车货物,承载的是我与他者的联系。我经营空间的大小,来自与他人关系交往多少,交往越密切,生意越兴隆。儒商不提倡一锤子买卖与守株待兔的经营方式,而是“担子挑到哪里,利他精神就送到哪里”,继而让利己从中得到保障和满足。

      深谙财富利他的哲理——

      在儒商看来,利他的考量往往能招来商业利润回报高的财富效益。《大学》明确指出,“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作为商人,追求财富不可或缺,但要运用自己的德性来获得正当财富。古往今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一心只想把财富掌握在自己手中,身边的人就会远离你;如果慷慨大方、乐善好施,则周围的人都愿意接近你。

      西方的财富绝对论认为,物质是绝对的,时间、空间也是绝对的,世界存在于绝对之中,因而财富的存在,“其总量也是固定绝对的常数”。由此,一方所得,必有另一方所失。资源永远是稀缺的,竞争、霸凌、战争等不可避免。

      东方财富论却强调财富的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相互转换,它是一个绝对与相对的变数,德性是财富构成的重要精神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德性即资本,德性即资源,德性即机运。

      唯有深谙商道的交换规律、交换伦理及交换心理,才能悟出此道理。本质上,市场首先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交换,然后才能发生物与物的交易。没有他人的好感,没有彼此的道德诚信,没有利润计量的宽厚、容忍、大度,就不可能有商业行为的发生,更不可能有双方持久联系的必要。如果斤斤计较、寸利必夺乃至赢者通吃、败者为寇,就很难塑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生态背景,一切交易行为也就无法持久进行。

      做人如何、德性如何、诚信如何,能不能够得上朋友关系,是儒商理事计财的重要前提。先做人后谋商,意味着“让人一尺又何妨”,体现了“天地宽”的商业心胸和艺术。

      人心的沟通,有助于市场的沟通。别人对你产生好感,就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机运和信誉。一个口碑不好的商人,难以获得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

     

      提倡共享共赢精神

      构建当代中国企业家精神,不可能没有历史,不可能没有传统。传统的儒商精神——利他主义,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和出发点,是构建当代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根脉。

      中国的企业家要走向世界,用完全利己主义的行为和价值观是走不出去的,会带来四处陷阱,引发斤斤计较、利益倾轧、寸利必争的纷争后果,犹如丛林野兽的竞争生态。

      传统儒商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观,劝诫今天的企业家要秉持利他主义精神来对待企业发展、企业战略、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不应把自身的利益视为“孤傲的雄鹰”,更不能单靠个体智慧去打拼天下,而要积极提倡和气生财的“和合”精神,“你有我有、大家都有”的共享共赢精神。

      其一,要学会共享。在现代企业经营中,社会分工细化,每个企业都是产业链上的一分子,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独善其身、独霸世界。大家必须学会彼此合作、共生共赢,不能“我这灯亮着,其他都是黑的”。

      以共享经济为例,它的一个初衷就是让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都能够很好地活着。企业可以通过创造更多的消费、更大的市场,从而找到互利共存与发展壮大的广阔空间。

      其二,要合作共赢。在企业经营中,难免会发生利益的冲突。只有拥有利他主义精神,而不是绝对的零和游戏,才能使竞争双方既竞争又合作,共同推动事业前进。

      现代市场竞争既是残酷的,也更需要大智慧:在利他中有我,在利己中有他,以更多的利他机会换取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财富和机会并不只有单一的思维镜面,换一个角度、放开一步着想就会海阔天空;企业都有自己生存的价值和位置,没有必要都在一个狭隘的通道上争得你死我活、鱼死网破。

      其三,要打造生态。现代企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打独斗的企业。没有联合,没有产业合作,没有项目公关,很多产品发明和创造都不会顺利。

      从更大的范围来看,企业肩负的社会责任是多方面的。比如,环境、生态、社会等都是企业要考虑的。只有在经营中推动利他主义与生态环境相融洽,与社会整体利益相一致,才能推动可持续发展。

      利他主义虽然产生于儒商精神之中,但在当代企业家精神中理应占有更重要的地位,要有新时代的特征与内涵。这不仅仅关乎企业利益,更涉及社会整体发展、共同发展的利益。

      经济的全球化,带来市场的联动。未来,任何一个市场奇迹的发生都是在群体合作、利他的环境中发生的。不能从利己走向利他,就难以释放更大的创造力、影响力。

     

      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带来了全球产业链的重组,影响了企业生产、市场活力与发展信心。用利他主义精神贯穿恢复生产、重振经营全过程,有着特殊的实践意义。

      比如,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闪现“人本”“民本”观念,有着主持正义的历史矫正功能。在那种“社会即市场,人人皆商人”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是资本的奴隶,资本俨然成了“新的上帝”,异化由此不可避免。在此情形下,尤其需要人本主义哲学予以矫正。

      正如康德所言: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儒商文化中隐藏着丰富的人学哲理和“民本”观念,既宣扬了人的存在与价值哲理,更强调“民生、民本、秩序、规则”。

      又如,利他主义精神可以使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区、企业内部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帮困、相互友爱。儒商文化中的“和合”理念,对于被资本打碎的碎片化世界、个人意志主义泛滥的社会有着较好的异中求同引导力。

      中国文化深厚的“和合”理念,为从“丛林法则”走向更加文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历史的特殊性与历史的普遍性辩证统一,奠定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智慧资源。

      再如,新冠肺炎疫情或多或少加重了人与人之间的隔离感,与此相应,也出现了抱怨、烦躁和任性等负面情绪。此时,如何增加个人对社会组织行为约束力的理解和宽容,如何把自由的任性和自由的合理性、合法性契合起来,需要提倡自觉与反省,需要克制欲望、追求良知的德性修养与“天人合一”的结合。

      结合现实挑战来看,新时代企业家要带领企业战胜困难、走向更辉煌的未来,还应该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一要增强爱国情怀,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带领企业奋力拼搏、力争一流,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发展。

      二要勇于创新,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有效调动员工创造力,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

      三要做诚信守法的表率,带动全社会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提升。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稳定就业岗位,关心员工健康,同员工携手渡过难关。

      四要拓展国际视野,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提高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和需求特点的能力,提高把握国际规则能力,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提高防范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带动企业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

      

      (作者:作者:朱璐  辜俊君 分别为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国际儒商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博士生)

    网站编辑:穆 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