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上生长出“矿山绿洲”——中煤平朔集团矿区推进生态修复的实践探索
站在中国中煤所属平朔安太堡西排复垦区极目远眺,中煤平朔矿区呈现出“矿在林中,林在矿中”的生态奇观。成千上万亩的林地、草地、耕地交错绵延,草、灌、乔木次第分明,百里矿区在苍翠碧浪间翩然律动。人工湖漾起碎金般的粼光,一只只身姿颀秀、颈项柔婉的白天鹅悠然游弋,“静态绿”与“动态白”相得益彰,为平朔矿区这片“重生”之地注入灵动的诗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标识性概念,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中煤平朔集团坚持以“两山”理念为根本遵循,通过创新实践,形成了“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把地下乌金变金山银山,以生态重建的理念把开采后的矿坑变绿水青山,以建设光伏农牧业的手段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发展模式,在黄土高原晋陕蒙接壤的生态敏感带,走出了一条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良性循环、企业发展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的绿色发展之路。截至目前,中煤平朔集团累计投入生态修复资金50多亿元,完成复垦土地7.3万余亩,排土场植被覆盖率从不足10%跃升至95%以上,昔日“煤海”蜕变为今日“绿洲”,成为新时代能源企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标杆。
让“黑色资源”与“绿色生态”和谐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作为国家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中煤平朔集团将煤炭资源开发与土地复垦统一规划、统筹实施,全面推动“两山”理念的实践转化,让“黑色资源”与“绿色生态”和谐共生。从“大气、水、土壤”三大攻坚方向入手,通过实施一系列标志性工程,有效破解了矿区污染难题,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源头管控与设备升级双管齐下,是中煤平朔集团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方针。2016至2020年,累计关停4座燃煤锅炉房,合计淘汰162蒸吨燃煤锅炉,共削减了二氧化硫173.48吨、氮氧化物187.92吨。在日常生产中,坚持“起尘不作业、作业不起尘”,在不同起尘区域,针对各生产环节起尘特点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在矿区配套建成13座污废水处理设施和67万方的调蓄水库及复用系统,为选煤厂生产、露天矿道路降尘洒水和绿化提供水源。在露天矿采掘区域实施“预湿爆破”和“微差爆破”技术,减少爆破起尘量;对钻机集尘系统进行改造,减少穿孔作业起尘量;在产品煤储煤场,采用彩钢网架结构全封闭产品煤堆,降低煤尘污染,切实达到了冬春季节无扬尘,夏秋季节无流失、无渗透的安全控制目标,织牢织密“绿色生产”保护网。2023年,中煤平朔集团在安家岭露天矿投入首台120吨纯电动矿卡,开启运输设备“油改电”新篇章——这款矿卡配备360度全景环影系统和磷酸铁锂电池组,不仅消除了传统燃油卡车的视觉盲区,还能实现年节约燃料费用65%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20吨,相当于每年植树3.4万棵。2024年,全球首台220吨级纯电动矿用自卸卡车在平朔集团安家岭露天矿正式投入使用,每年可节省燃油600吨,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00吨。
以循环利用和水质提标为核心,中煤平朔集团不断强化水污染防治,构建“雨污分流、梯次利用”的水资源管理体系。通过持续完善矿区雨水管网和污水管网,实现雨水、污水“各行其道”——雨水经收集处理后用于道路洒水、植被灌溉,污水则输送至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2021年,中煤平朔集团对井工三矿井水处理站进行提升改造,处理后的矿井水经消毒、过滤后,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部分用于矿区生产补水,其余部分用于化工、电厂生产补水。2022年,中煤平朔集团配合平鲁区政府开展“清河行动”,主动承担安家岭矿上窑区域河道治理任务,完成66.57万立方米土石方清淤,清理河道沿岸垃圾1200余吨,同时在河道两侧栽植垂柳、丁香、香花槐等苗木5万余株,修建生态护坡1.2公里。如今的上窑河道,河水清澈见底,岸边草木葱茏,昔日的“黑水河”彻底变回了村民口中的“清水河”。
在土地复垦方面,中煤平朔集团三个露天矿累计完成绿化面积2万余亩,复垦排土7.3万余亩。中煤平朔集团生态产业公司负责人尹文珠表示,“每年矿区用多少土地就要还多少土地,这成为平朔的一项‘硬指标’。”在平朔集团,生态优先的观念深入人心,生态修复的实践持之以恒。在进行土地复垦时,施工团队先对排土场进行地貌重塑,按照“田块规整、坡度适宜”的原则划分农田单元,再铺设30——50厘米厚的熟土,配套建设灌溉管网和田间道路;植被选择上,优先种植樟子松、新疆杨等耐旱乔木,搭配沙棘、丁香等灌木,形成“乔灌结合”的立体植被结构。“我们始终坚持‘采矿用地不超过复垦用地’的底线,把生态修复当作露天采矿的‘最后一道工序’,做到煤炭开采与土地复垦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中煤平朔集团生态产业公司负责人尹文珠在安太堡复垦区现场介绍,手指向远处整齐的农田与林地,“10年前,这里还是裸露的排土场,现在已经变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的高标准农田。”
2019年,安太堡排矸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试点示范工程的验收,成为中煤平朔集团生态修复的“里程碑事件”。这座曾因煤矸石含硫量高、常年冒烟的矸石山,总面积达50公顷,总库容约1730万立方米,其中东区堆积矸石950万立方米,存在自燃、滑坡等多重风险。为彻底治理这一“生态伤疤”,中煤平朔集团分三步推进治理:第一步是灭火防复燃,采用“钻孔注浆+表面覆盖”技术,向矸石内部注入阻燃材料,阻断氧气与可燃物接触。第二步是山体整形,按照“稳定边坡、平整顶部”的原则,将矸石山边坡坡度从45度降至30度,消除滑坡隐患。第三步是生态绿化,在顶部平台种植樟子松、云杉等乔木,边坡采用“鱼鳞坑+灌木”模式栽植沙棘、卫矛,形成全方位植被覆盖。工程完工后,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成为山西省矸石山治理的“样板工程”,其技术模式被推广至晋陕蒙多个矿区。
不是“简单复绿”,而是“构建健康生态系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要站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中煤平朔集团不满足于“简单复绿”,而是以“构建健康生态系统”为目标,从植被重建、生物多样性保护到生态系统服务提升,全方位推进生态重建,让修复后的土地不仅有“绿”,还要更有“生机”。
在安家岭土地复垦区域,工人们在明媚阳光下播撒精制有机肥,进行耕地旋地,为种植做足准备。然而,这幅辛勤耕耘图在复垦初期是不敢想象的,因为平朔矿区有着生态脆弱与干旱气候严重的“先天不足”:地处黄土高原晋陕蒙接壤的生态敏感带,地表覆盖深厚的黄土层,易水土流失,原地貌生态环境承载力脆弱,植被覆盖率不足10%。年均降水量仅400毫米,蒸发量高达1900毫米,干旱指数达4.75,属严重缺水区。冬季寒夏季热,全年近30%天数伴有6级以上大风,扬沙天气超过15天/年。双重夹击带来的“平朔难题”,使得达到“耕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生态不退”的生态修复标准难度极大。传统的覆土复垦方式植被成活率不足30%,生物多样性一度锐减60%。
面对困难,中煤平朔集团积极发扬改革开放精神和右玉精神,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的实践创新,构建起破解生态修复难题的坚实保障。
植被重建,为矿区地貌披上锦绣底色。中煤平朔集团打破国外“先草、后灌、再乔”的传统模式,针对黄土高原干旱气候,创新“乔灌草立体种植”技术。技术团队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筛选出30余种先锋植物:沙打旺固氮改良土壤,沙棘根系固坡防沙,樟子松耐贫瘠易扎根。“我们在实验室分析土壤成分,在野外试种不同植物组合,最终确定‘樟子松+沙棘+紫花苜蓿’的立体模式,复垦当年植被覆盖率就能达60%,3——5年土壤就能熟化。”中煤平朔集团生态产业公司绿化队负责人李春雨展示着试验数据,“以前种一棵树要浇3次水,现在通过‘鱼鳞坑集雨’‘秸秆覆盖保墒’等技术,用水量减少40%,苗木3年存活率从60%提升至99%。”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重建的核心。中煤平朔集团建立全球采矿生态修复领域唯一的5个100米×100米永久性固定样地和45个25米×25米生物多样性功能实验样地,持续跟踪监测生态演变。矿区植物种类从180种增至274种,昆虫从430种增至737种,陆栖脊椎动物从72种增至128种。“2022年我们首次发现豹猫活动痕迹,这说明矿区生态系统已能支撑顶级掠食者生存。”曾经在平朔开展了十余年调研的山西省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晋川表示,“以前这里只有零星的狗尾草、沙蒿,现在有香花槐、丁香等观赏植物,还有狐狸、锦鸡等动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大幅提升。”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提升,让“绿水青山”成为隐形的“生态资产”。依据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陆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指南》,平朔复垦区土壤保持、固碳、释氧、空气净化等生态服务价值达3.2万元/亩每年。以已复垦的7.3万余亩土地计算,其中50%为“乔灌草立体模式”,年产生态效益约11.7亿元。“这些价值虽然不能直接变现,但能减少水土流失、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为矿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支撑。”中煤平朔集团安全环保健康部负责人赵峰解释道。10多年来,平朔矿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不断提升,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平朔矿区生态重建实践,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矿山修复提供了技术范式,其长期监测数据对全球采矿生态修复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生态修复不是“成本负担”,而是“发展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培育大量生态产品走向市场,让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中煤平朔集团对此有深刻认识,生态修复并不是一种“成本负担”,而是一番“发展机遇”——通过发展生态产业,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为煤炭企业绿色转型开辟新赛道。
固废资源化利用是中煤平朔集团生态产业的“起点”。按照中国中煤“煤——电——化——新”耦合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通过发展坑口电厂,将煤矸石就地转化为电能,实现资源循环最优化;通过发展坑口高硫煤化工产业,将劣质煤转化为煤化工原料。公司每年规范处置1000万吨煤矸石、480万吨粉煤灰及炉渣,这些曾经的“废料”,如今成为复垦填充、路基建设和新型建材的原料。公司还建成了矸石返井下填充系统,将矸石回填到已采空的矿坑,既减少占地,又降低运输成本。
生态农业,是中煤平朔集团生态产业的“亮点”。在安太堡复垦区,129座日光温室和1.6万平方米智能温室构成了“矿区菜园”和“矿山花园”。“日光温室年产蔬菜320余万斤,主要供应矿区食堂和周边超市,产值1200万元;智能温室培育蝴蝶兰12万余株,远销北京、广东,产值600万元。”当记者走进智能温室,能见到上万株蝴蝶兰在恒温环境中绽放。谁能想到,生产煤炭的矿区能种出这么娇贵的花?复垦改良的土壤富含矿物质,处理过的矿井水水质纯净,居然比普通土壤更适合养花。
新能源产业开发,为中煤平朔集团生态产业构建了“增长点”。2025年初,该公司在安家岭矿复垦区建成山西省首个“农光互补”项目,采用“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模式,装机容量10万千瓦,年均发电1.8亿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16万吨,同时板下种植牧草、中药材,年增收200万元。“我们还在推进高回填区分散式风电、600MW离网制氢项目,计划2025年底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30万千瓦,打造‘新能源发电——绿氢制取——化工利用’的产业链闭环。”中煤平朔集团新能源公司负责人张雪松说,“新能源产业不仅为平朔集团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更推动企业从‘传统能源供应商’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
生态旅游,让中煤平朔集团的“绿色名片”走向全国。中煤平朔集团建成的生态示范园区、中煤平朔博物馆、环人工湖景观带等景点,累计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其中国外游客15万余人次。仅在2024年“全国生态日”期间,就接待了200余名中外生态学者,他们对平朔“煤海变绿洲”的转变惊叹不已。现在提起平朔,大家不再只想到煤炭,更多想到的是“中国最美矿山”。
“企业得发展、地方得生态、百姓得实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中煤平朔集团始终把“生态惠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矿区生态修复的成果不仅助力企业发展,更惠及周边群众,实现“企业得发展、地方得生态、百姓得实惠”的共赢局面。
生态修复,为地方百姓带来“就业饭碗”。多年来,中煤平朔集团累计投入20多亿元用于搬迁村民补偿和安置,建成日光温室、智能温室、标准化养殖场等生态产业项目,为超1000名劳动力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累计安置失地农民5000余人,保障其基本生计和收入可持续性,为促进区域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直接就业,中煤平朔集团还通过“技术帮扶”带动周边村民发展生态农业。在安太堡西排复垦区,复垦后的农田采用机械化耕作,玉米、马铃薯亩产量能够充分满足供应需求。“我们定期组织人员培训,教他们土壤改良与种植技术,还提供优质种苗。”中煤平朔集团生态产业公司设施农业队负责人袁祥表示,“周边村民在这种积极带动下种玉米和马铃薯,实现了增收,大家都叫这些田‘致富田’。”如今,这些种植户以更加熟练的“节水灌溉”技术,在中煤平朔集团其他复垦区继续进行种植。
此外,中煤平朔集团还建成自然资源“黄土高原矿区土地复垦野外科学观测站”,成为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的教学实践基地,累计接待5000余名学生实习,培养200余名硕博研究生,并为行业培训了大量高素质技术管理人才。现已发展成为全国“矿——市——省——部——校”五级联动综合人才培养基地,所培育的人才参与多项国家、行业及企业标准的制定工作,有力推动了相关领域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中煤平朔集团以“两山”理念为指引,用生态修复的“绿色实践”,回答了煤炭企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这里,曾经的矿坑变为绿洲,曾经的矸石山变为生态园,曾经的“黑色经济”变为“绿色产业”,生动诠释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深刻内涵。2024年,《可复制的“平朔模式”》以首位入选全国首批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成为国家矿山生态治理的标杆。未来,这片黄土高原上的“矿山绿洲”,将继续以绿色为笔,书写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的新篇章,为全国煤炭企业践行“两山”理念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平朔力量”。
〔作者:王珂池晓颖董大伟,单位:中煤平朔集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