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以新质生产力增强企业发展新动能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作为建筑行业“国家队”,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华兴)始终牢记“强核强国、造福人类”的使命担当,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以科技创新塑造竞争优势,在推动核工业高质量发展中勇担新使命、彰显新作为。
坚持系统观念,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深刻的系统性变革。面对建筑行业同质化竞争的发展挑战,中核华兴深刻认识到,唯有通过系统性优化带来整体效能提升,才能破解发展难题。立足“建筑业全产业链资源整合者和一体化解决方案服务商”战略定位,中核华兴构建了“集约化管控、平台化运作、专业化支撑”的新型组织体系,形成“事业部+区域分公司+专业化公司”的发展模式。通过组织架构系统性调整,将专业化能力锻造与区域化市场深耕有机结合——事业部聚焦重点领域持续发力,区域分公司深耕属地市场,专业化公司专注核心技术与能力突破,通过优化组织的功能定位布局和协同互动模式,促进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与顺畅循环,不断催生新的系统动能。
作为拥有建筑行业“双特双甲”资质的企业,中核华兴持续完善工程咨询、投融资、设计、施工、运维等建筑业全产业链服务能力,形成了包括2项特级资质、13项一级资质、12项二级资质的“全牌照”优势。特别是在核电建造领域,立足40余年核电建造经验,中核华兴培育了适应多国家、多客户、多堆型的核电全厂址建造服务能力和群堆项目管理模式,构建了从负挖施工到退役处理的完整技术链条。通过系统集成,使企业在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时,能够快速组建涵盖20余个专业、100余项核心技术的团队,形成核电建造产业链一体化服务能力。例如在江苏徐圩核能供热项目建设中,通过核电全厂址统一管理,创造了核电建设领域“多单位协同、全要素统筹”的典范;在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建设中,中核华兴不仅高质量完成土建安装,更将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管理融入项目全周期,打造了中国核电“走出去”的标杆建造工程。
加强统筹谋划,塑造科技自立自强新优势
中核华兴持续加强统筹谋划,构建“强核心、大协作”科研体系和“4+6”科技创新平台,形成“1+3”集群化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模式,将市场需求与科研攻关深度耦合。例如在核电站预应力锚固系统研发中,由企业牵头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的攻关团队,历时18个月突破12项关键技术,成功实现三代核电预应力技术国产化,使单台机组相关建设成本大幅降低,并实现向巴基斯坦C5项目的技术输出。这种“需求牵引——协同攻关——产业转化”的创新模式,已累计产生683项自主知识产权,其中32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面对建筑行业“机器换人”的迫切需求,中核华兴成立“创新与智慧建造中心”,聚焦核电建造极限场景开展技术攻关。当前已在安全壳钢衬里焊接、钢板混凝土结构模块制造等8大核心工序实现自动化替代,自主研发的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将核级密封焊缝合格率提升至99.8%,人工成本降低约75%。在模块化施工领域,通过三澳核电、陆丰核电等项目实践形成的“三维建模——工厂预制——现场拼装”标准化流程,使施工效率提升40%,建筑垃圾减少60%。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中核华兴构建的“培养——实践——认证——激励”全链条机制,通过“微专业”课程体系和“揭榜挂帅”攻关模式培育跨界人才。在核级焊接机器人研发中,由机械工程师与软件专家组成的攻关小组,仅用8个月突破运动控制算法难题。这种“跨界融合、实战育人”的培养模式已孵化出276名既精通技术、又熟悉施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直面时代挑战,擘画行业发展新蓝图
在建筑业智能化转型浪潮中,中核华兴以“进步慢了就是落后”的危机意识系统推进数字化转型战略。通过构建“建筑信息模型(BIM)+数字孪生”技术平台,实现核电工程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控,设计变更率降低45%,施工返工率下降33%。值得关注的是,企业秉持“产业链整合者”的开放胸怀,将智能焊接机器人等技术设备通过产业联盟向多家企业输出,带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这种“自主创新+生态共享”的发展路径,彰显了国有企业引领行业升级的责任担当。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始终是维护产业链安全的战略支点。在田湾核电7号机组建设中,国产化预应力系统性能指标全面超越国外同类产品。这项突破不仅打破国外企业长达30年的技术垄断,更带动国内12家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使我国核电预应力产业链自主化率从35%跃升至92%。
中核华兴深度参与国际标准竞争,在英国欣克利角C项目建设中,创造性融合国际标准形成的“中国经验+国际规范”施工体系,使管道安装工效提升28%。凭借标准融合创新能力,中核华兴成功跻身法国改进型欧洲压水堆(EPR2)建设咨询团队。当前,10种主流堆型建造经验正转化为7大类技术标准,推动中国标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属地化应用。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是产业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以来,中核华兴紧抓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机遇,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中核华兴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工程实践,在参与国家沙戈荒大基地建设中,探索“光伏+治沙”新模式,突破沙漠地区的自然条件制约,承建项目植被覆盖率从原始地貌的不足5%增长到如今的25%,局部植被覆盖率甚至超过40%。近年来,中核华兴积极探索“光伏+”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依托一方池塘、一片荒地,打造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等项目,为当地企业和乡村持续供应清洁能源,推动绿色能源与生态环境的深度融合。
20世纪80年代,中核华兴紧跟改革开放步伐,走出西南大山汇聚江苏仪征,完成仪征化纤总厂建设任务,由此迈入走市场化经营的新阶段,同时孕育了自力更生、不等不靠、敢为人先的文化基因。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核华兴将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持续发挥“三个作用”、争做“三个排头兵”,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谱写核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
(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党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