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钢铁党委
广西钢铁党委于2022年创建“百川向海·熔铸一流”品牌,创建之际钢铁行业正进入“深度调整期”,公司生产经营压力增大,亟需注入强有力的组织力量和精神力量,扭转不利局面、打造发展标杆。“百川向海”,指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向海图强”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广西钢铁5700多名职工扎根海岸线、国境线边,奋力建造一座崭新的“海上钢城”。“熔铸一流”,“熔”和“铸”是钢铁生产的关键工艺,“熔铸一流”指努力实现建设广西钢铁时提出的“四个一流”目标,即管理一流、技术一流、产品一流、环保一流。“百川向海·熔铸一流”品牌,以党建引领赋能生产经营创新,如百川入海般汇聚广西钢铁全体产业工人“向海图强”的钢铁力量,为实现打造沿海沿边一流国企标杆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一、背景
广西钢铁是全球50大钢企之一的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所在的防城港钢铁基地于2017年12月开工建设,一期项目2020年6月全线投产。广西钢铁党委现有下属二级党委3个、党总支3个、直属党支部7个,基层党支部36个,党员830多名。公司地处祖国海岸线最南端北部湾畔的防城港市,是全国唯一集沿海、沿边、沿江、沿运河优势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国有钢铁企业,致力于打造技术领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产高效的现代化临海精品钢铁生产基地,目前年产钢量可达一千万吨,是实现“向海图强”战略的重要布局和关键落子。
二、做法
(一)百川向海,铸就“百炼成钢”的三支队伍
广西钢铁党委坚持铸魂育人强队伍,聚焦干部人才队伍、党员队伍、产业工人队伍“三支队伍”,组织引导全体党员干部职工更好担负起全方位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的步伐,最终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
一是领导“上讲堂”,干部“五过硬”。创新采取“人人上讲堂、个个当讲师”的方式,全覆盖、常态化开展每月2期的“百川讲堂”,公司领导、中层干部以及技术专家等轮流授课,通过以讲促学、以学促干、以干促效,点燃干部人才素质能力提升的新引擎,利用晚间学习“充电”近4000人次。创新开展为期一年半的“五个过硬”党员干部铸就行动,覆盖全体党员干部,通过推进落实开展一次深刻政治体检、完善一批规范管理制度、强化一个务实调研行动等“八个一措施”,铸就“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结合实际开展党员干部“四到基层”调研服务,通过形势宣讲到基层、工作业务指导到基层、调研问题解决到基层、服务职工到基层,把基层一线的“问题清单”变成党员干部的“奋斗账单”。
二是党员“当先锋”,人才“育梯队”。广西钢铁党委大力开展“提质增效·党员争先”主题实践活动,紧扣“提质增效年”八项重点任务,重点推进党员“思想、安全、降本责任区”的“三区”建设,深化“创新创业创一流”实践等,引导830多名党员立足岗位创优争先,设立党员先锋岗200个,开展党员突击队150多场次,完成党员攻关210项,创效超千万元,切实做到“思想争先、学习争先、业绩争先、创新争先、降本争先”的“五个争先”。深化新时代“人才强企”战略,积极实施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对“优秀年轻干部”“基层管理精英”“新入司大学生”“精益班组长”“关键岗位工人”等进行分级培养和成长评估,逐步建成梯次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是工人“强技能”,全员“微创新”。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推动产业工人队伍梯次发展、整体提升,大力开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成立先模协会、技师协会、班组长协会,完善“工匠学校”建设,常态化开展操作技能等竞赛,为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汇集全员创新智慧,充分动员5700多名职工立足现场发现问题、展开分析,从降低成本、提升质量等方面提出“微创新”提案,引导职工主动为企业提质增效贡献力量。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评选出全华贤等首届“十大杰出青年”,并开展宣传推广和故事分享会,加大榜样的选树宣传力度,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
(二)熔铸一流,争创“钢筋铁骨”的四个一流
广西钢铁党委坚持党建领航,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紧紧围绕“四个一流”目标发力,不断增强企业创新力、竞争力、影响力,努力建设成为行业一流的现代化沿海钢铁强企。
一是上下联动,以“管理一流”冶炼坚硬根基。广西钢铁按照“瘦身健体”“精简高效”的原则开展机构改革,科级机构压减9.5%、总定员压减3.6%。树立“吃苦者吃香、实干者实惠、优秀者优先、能干者能上、有为者有位”的鲜明导向,开展全员全岗位竞聘,各单位内部交流的人才达2400多人,在各单位之间流动达130多人,有效激活员工队伍。积极打造“精益改善”文化,开展以现场为中心、全员参与“精益生产、精益TPM管理”工作,选出1条精益产线、34个样板区、27个TPM精益设备改善小组、9个焦点课题重点攻关,“以点带面”推进精益管理落地。同时,开展党员争先精益行动、领导干部与联系车间“精益管理主题月”活动等,领导干部挂帅,党员骨干带头,参与和指导一线提升精益管理水平。
二是多措并举,以“技术一流”锻造竞争实力。广西钢铁党委牵头发起成立广西“冶金红链”产业联盟,积极实施党建引领、提质升级、降本增效、科技赋能、协同发展等“五大行动”,促进区内冶金行业27家国企民企实现资源信息互通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升级,通过常态化开展“红黑榜”对标行业一流企业,推动技术经济指标不断创优,重点指标中70%以上处于行业中上游水平,其中最关键的铁水成本持续排名行业前列。深耕智能制造布局,加大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力度,5G、AI、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与传统钢铁制造融合实现新突破。
三是点面结合,以“产品一流”淬炼优质品牌。广西钢铁坚持品牌强企战略,以产品创效为抓手,深入实施品种生产项目“揭榜挂帅”制,党员干部主动请缨成立11个品种开发“揭榜挂帅小组”、14个“技术攻关组”,2023年成功开发高强度集装箱板、冷轧汽车用钢等新钢种48个,品种钢比例较上年度提高10%以上。坚守“诚信为本品质至上”的价值观,推行质量“一贯制”管理体系,完成11项品牌创优项目,获得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冶金行业“品质卓越产品”等荣誉。以广西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为契机,稳步推进产品认证工作,进一步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四是内外兼修,以“环保一流”熔就绿色发展。广西钢铁加速建设低碳环保生态型钢铁企业。通过“党建+项目”方式,推动建成干法除尘工艺、焦化烟道气脱硫脱硝等30多项技术先进的节能环保项目。通过“党员+攻关”方式,完成8个码头泊位和外部铁路专线的竣工环保验收,建立“清洁运输”门禁及统计系统,被评为“自治区节水标杆企业”。同时,组织党团突击队开展绿化美化工作,新增绿化面积达3.9万平方米,走出了一条现代化临港工业基地的绿色发展之路。
三、成效
广西钢铁党委通过创建培育“百川向海·熔铸一流”品牌,较好地形成了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双赢双促的新格局。
(一)党业深度融合成效显著
广西钢铁党委在提质增效、改革攻坚、项目建设、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全体党员干部职工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自2022年以来,广西钢铁铁水、粗钢、钢材产量、自发电量和码头吞吐量逐年攀升。2023年铁钢材产量均突破历史新高,生产效率持续提升、产品结构持续升级、精益管理持续向优,广西钢铁作为柳钢集团原燃料基地、生产基地和成本中心、效益中心的“两基地、两中心”的作用日渐凸显。
(二)企业治理能力稳步提升
牵住改革“牛鼻子”,构建起“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三能”长效机制,顺利推动由“集中运营管控”调整为“局部运营管控”的管理模式。逐步建立精益管理五大体系(组织、推行、标准、培训、评价体系)与运行五大机制(岗位微创新、绩效上台阶、激励、学习成长、经验分享机制)。制定出台公司治理水平和合规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合规管理体系初步建成,企业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加强。
(三)“两个作用”发挥持续强化
广西钢铁党委通过“百川向海·熔铸一流”品牌创建,创新工作载体,搭建活动平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建工作成效转化为企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实力。党员在生产经营主战场、科技创新最前沿、重点项目第一线、岗位实践大熔炉当中,做到党员嘴上无借口、手中无推诿、身边无马虎、行动无拖延、心中有责任、面前有担当,涌现一批党员先锋模范。
四、探讨
(一)坚持党建领航,把握好“坚定的方向”
只有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充分发挥好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才能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竞争优势,将党的组织活力转化为企业的发展活力。要切实把握好“坚定的方向”,坚持培根铸魂、固本强基,以开放创新的思维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的价值创造能力,真正做到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成效检验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成效。
(二)坚持“以人为本”,团结成“坚硬的钢铁”
党建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要坚持建设过硬队伍与推动企业发展共同推进,聚力抓好“三支队伍”,营造干部带头、党员争先、全员干事的奋斗环境,不断激发党员干部职工在推动企业改革发展实践中的新生机与新活力,拿出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的真招实招硬招。坚持正向激励的导向,企业为职工发展积极搭建平台,引导职工将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紧密相连,实现双向奔赴、同频共振,汇聚起推动企业发展的钢铁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
(三)坚持文化强企,树立起“坚韧的形象”
始终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积极探索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发展模式,与企业改革发展、经营管理内嵌融合、相辅相成,以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实践活动,以独具匠心、有形呈现的党建场馆、文化阵地,持续提升企业软实力,进一步打造具有企业特色气质、既出新更走心的党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