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专题库 > 学习贯彻二十大 >
党建网 > 专题库 > 学习贯彻二十大 >
理论、历史与现实 以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关系的三重逻辑
发表时间:2025-08-23 来源:成都日报
□胡建 陈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个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中央八项规定破题开局,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在此进程中,我们党始终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个关键,以有效举措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不断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群众根基,夯实作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理论逻辑 以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关系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加强作风建设以密切党群关系,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在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确立的群众观。这一理论从根本上要求党必须与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紧密结合,从而确保党永不脱离自己的力量根基。
从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维度来看,以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关系深刻体现了对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确认与维护。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根本宗旨,正是对这一人民主体地位的自觉体认。因此,党的作风建设本质要求与核心指向就在于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四风”,其本体论意义就在于通过规范党的行为方式,确保党始终在实践中切实维护和体现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这是由党的阶级属性和唯物史观揭示的客观历史规律所决定的必然要求。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维度来看,以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关系深刻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规律。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工作方法和生命线,作风建设作为贯彻群众路线的关键环节,其双重属性在于:它既是党在深刻认识党群关系本质上形成的理性认识,又是将这一正确认识能动地转化为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具体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脱离实践的“四风”,其认识论根源在于破除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等错误思想对正确把握党群关系的干扰,避免使党脱离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实践主体——人民群众;同时,大力倡导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服务人民的优良作风,正是践行“一切为了群众”这一认识的根本目的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认识的根本方法的生动体现,引导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党群关系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认识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与螺旋式上升。
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维度来看,以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关系具有深刻的内在必然性和价值统一性。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其全部奋斗的价值根基与合法性源泉,在于始终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党的奋斗目标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价值统一性和本质一致性,这种统一性和一致性要求必须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作风建设来确保实现。好的作风是党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统一性和一致性”得以体现的行为载体。因此,中国共产党以作风建设作为关键抓手,规范党员干部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破除背离人民立场的作风积弊,确保政策制定始终锚定人民需求这一价值原点;同时,在党内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在实践中兑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价值承诺,将价值理念转化为服务人民的现实成果。
历史逻辑 以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关系贯穿党的百年奋斗历程
党的作风建设深深植根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其历史逻辑清晰展现了党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必然联系。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起,就深刻认识到优良作风是密切党群关系、赢得人民衷心拥护的生命线。比如,中国共产党系统确立“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自我批评”三大作风,使延安作风成为凝聚全国抗战力量的精神旗帜,生动诠释“作风即民心,民心即胜利”的深刻道理。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执政新考验,中国共产党将作风建设作为密切党群关系、巩固政权的关键。党的八大标志着党在执政条件下对作风建设规律的深入探索,会议着重强调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强调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方法,初步构建旨在保障党紧密联系群众、有效服务群众的执政党作风建设框架。 改革开放新时期,面对工作重心转移和复杂环境,邓小平同志深刻洞悉群众路线的时代价值,明确要求“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党通过强化党的群众路线和作风纪律,为改革开放事业凝聚起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与智慧力量。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以钉钉子精神靶向纠治“四风”顽疾,推动党风政风社风持续向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入口,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通过严抓领导干部带头示范、严查顶风违纪行为、严惩“微腐败”等作风建设举措,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局”,以“零容忍”态度刹住歪风、纠治顽疾。这一系列作风建设实践不仅使党风政风民风焕然一新,更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群众信任,让党员干部在为民服务中锤炼党性、在解决问题中增进感情,最终实现党心军心民心的高度凝聚,为新时代密切党群关系提供了根本保障。
现实逻辑 以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关系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要继续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
从世情来看,以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关系是应对复杂挑战、巩固执政根基的必然要求。通过党员干部培养优良作风来密切党群关系是最有力的无声反驳,是赢得国际社会尊重、抵御渗透颠覆的坚固屏障。同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保持高效的行政效能、清廉的政府形象、密切的干群关系,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有着重要意义。
从国情来看,以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关系是破解发展难题、凝聚复兴伟力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这一新形势、新任务,党中央引领广大党员干部将作风建设效能精准导入民生领域与社会治理前沿, 通过“我为群众办实事”,着力推动党员干部作风由内而外转化为服务效能,精准对接、有效回应人民群众多元化、高品质的现实需求。同时,党将人民群众获得感作为衡量社会主要矛盾化解进度的感知性指标和根本价值尺度,最终在作风实、民心聚、伟力兴的辩证运动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
从党情来看,以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关系是党永葆先进纯洁、确保长期执政的根本保障。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新时代,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正是对党群关系新特点新要求的精准把握与有力回应。我们党作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面临“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其中,“脱离群众危险”是执政后的最大危险,而作风问题正是脱离群众的直接表现和重要根源。因此,把作风建设作为突破口和关键点常抓不懈,坚决整治脱离群众、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是有效应对考验、化解危险,确保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必然要求。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执政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和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根本所在。
党的作风,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的“晴雨表”,更是维系党心民心的“生命线”。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上,要始终将作风问题视为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核心纽带,以钉钉子精神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方能确保党永远赢得人民信任与支持,筑牢坚如磐石的执政基础。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政治认同建设的历程与经验研究”(21XKS002)、成都市哲社规划专项课题“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研究”(2024CS242)阶段性成果。
(作者:胡建,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旭,中共南充嘉陵区委党校讲师。)
网站编辑:王寒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