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天津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指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建议》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等方面部署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为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提供了根本遵循与实践路径。准确理解、深入贯彻《建议》关于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是在复杂环境中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以高质量发展续写“两大奇迹”新篇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一、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物质技术根基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必须统筹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布局,推动实体经济和数智技术深度融合,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完整产业生态,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筑牢产业根基。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基础。传统产业是我国产业体系的压舱石,更是稳定经济大盘,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需聚焦两大关键方向:一是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巩固提升化工、机械等行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从“规模驱动”向“价值驱动”加速转型。二是以数智技术破解发展瓶颈。制造业领域通过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应用,实现生产流程全链条优化。同时以数智化升级协同绿色化改造,助力传统产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壮大新兴产业,打造现代化产业增长新引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是推动产业体系向高端化迈进的关键力量。一方面,要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态势,新能源领域形成风、光、氢、储深度融合的产业格局,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通过智能化设计与制造加速产业化应用,这将催生更大规模的市场,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加快推动国有资本主动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强大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形成“核心企业引领、配套企业集聚”的产业发展生态,能够进一步优化产业资源布局,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布局未来产业,抢占现代化产业全球制高点。布局未来产业,是保持产业体系竞争力的战略之举。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是加快科技突破与应用。《建议》提出,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为新药研发、材料创新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撑;生物制造借助数字孪生技术优化全生产流程,逐步形成规模化产业集聚效应。二是打造产业体系未来竞争力。各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各行业抢抓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未来产业从“技术构想”迈向“产业现实”,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持久创新动力。
数智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数智技术是贯穿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驱动力,是推动产业形态重构、效率提升的关键支撑。《建议》提出,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通过健全数据要素基础制度,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为产业体系升级注入新动能。一是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纵深发展。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让数据要素高效流动赋能全产业链。二是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制造业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服务业借助数智化扩能提质,大中小企业协同推进数智化转型,为产业体系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科技创新是增强经济韧性、释放发展潜力的关键支撑。《建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刻领会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统筹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创新生态构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动能。
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原始创新能力直接关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长远走向。加强基础研究战略性、前瞻性、体系化布局,不仅能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更是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前提条件。推动基础研究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借助人工智能算法优化实验设计、大数据分析挖掘科研规律、数字孪生技术模拟复杂系统,加速科研人员在前沿科技领域的探索进程,助力我国持续产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性原创成果,为国家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筑牢根基。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掌握安全发展主动权。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中之重,是支撑国家经济安全、科技安全的战略保障。《建议》提出,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一是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这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卡脖子”问题,确保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稳定运行。二是持续增强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硬实力。借助数字仿真等技术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高效赋能路径,推动工业软件、高端芯片等领域技术实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的跨越。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与关键引擎。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精准把握科技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内在规律。一是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科技创新通过优化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数智技术作为两者融合发展的核心纽带,正加速渗透到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二是优化创新生态。以多要素协同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以生态导向评价为牵引,构建“要素畅通、主体活跃”的创新环境,为我国向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迈进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与生态支撑。
三、改革开放为高质量发展增动力激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原则,提出要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上取得新突破,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
以全面深化改革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在于通过更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创新,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制度性障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一是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良性互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二是要优化资源配置,释放国内市场潜力。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促进各类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充分释放国内市场消费与投资潜力,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持续壮大消费市场。促进政府投资结构优化,激发民间投资市场活力,扩大有效投资规模。三是持续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建立跨部门政策协调机制,提高财政政策效能,畅通货币政策传导,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确保宏观政策各层级有效传导。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当前,高水平对外开放从重视货物和生产要素流动向构建国际化规则制度转变,从被动接受规则向积极构建引领规则转变。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是构建制度型开放新体系。对标国际高标准规则,深化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等重点领域的规则对接,加强境内外法律法规监管协调,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框架。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在更广领域开展更深层次的先行先试,形成更多可推广复制的制度创新成果。二是打造贸易与投资新高地。深化监管模式改革,优化货物通关流程,持续提升货物贸易便利化水平。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提升高附加值服务贸易的比重,持续扩大服务贸易规模。健全数据高效便利安全跨境流动机制,推动互联网、文化等领域有序开放,推动数字贸易跨越式发展。拓展双向投资空间,鼓励企业在全球布局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三是积极推动全球贸易新布局。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完善区域立体互联互通网络,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的民生项目,拓展在绿色发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领域的合作空间。在数字贸易、人工智能等领域,积极参与并主导国际规则制定。积极推动现有多边机制的改革,使其更公平地反映世界经济格局。
四、区域协调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拓空间优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区域重大战略,助力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区域协调发展整体水平持续提升。“十五五”时期,要发挥区域战略叠加效应,充分释放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加快形成优势互补、竞争有序、协调联动的区域高质量发展态势。
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与联动发展。高质量发展不是少数地区的“一枝独秀”,而是整个国家的“百花齐放”,区域协调联动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地域载体。一是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区域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核心动力源作用,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在发展全局中的引领带动作用。要培育区域新增长极,支持雄安新区走出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要促进东中西、南北方协调发展,西部地区持续推进大保护大开放,东北地区要激发内生动力,中部地区提升综合实力与更好发挥战略支点作用,东部地区在创新引领与高水平开放上走在前列。二是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区域联动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要加强“硬联通”,建设跨区域跨流域大通道,重塑经济地理格局。要完善“软协同”,破除行政壁垒,推动政务服务跨区域通办、创新链产业链跨区域协作、生态环境跨区域联治、公共安全与应急跨区域联动。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要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加快构建现代化海洋经济产业体系,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带动力,加大海洋能源和海域海岛开发利用,对重点海域生态环境要加大保护修复力度,增强维护海洋权益和安全的能力,在全球海洋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为高质量发展拓展新空间。一是加快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枢纽,推动城市群和都市圈组团式、网络化发展,加快形成“功能互补、结构合理、分工协作、网络发展”的城市群空间布局。县城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要提升县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并向农村延伸,推动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为农民进城提供“安全网”,更好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作用。二是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要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规范有序向乡村流动,引导城市资本下乡,发展乡村数字普惠金融,引导高校毕业生、科技人才等返乡入乡服务和创业,推动科技成果在农业农村领域的转化应用。完善便捷高效的农村物流体系等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核心在于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二元对立,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协同共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置于重要位置,部署了“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实践路径。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核心在于转变传统“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增长模式,按照绿色化、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一是推动生产过程的绿色革命。将绿色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原材料选择、生产工艺到包装运输的全过程,实现资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的源头减量。二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从生产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环境友好型产品。三是强化政策体系支撑。要落实和完善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价格、科技等配套政策,健全绿色产品标准、认证与标识体系,加快建立统一的碳足迹核算与碳标识认证制度。
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动能。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次能源转型都推动了生产力的跨越式提升。当前,我国已经处在新一轮能源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发展前沿,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科学统筹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协调发展。一方面,持续推进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发挥其兜底保障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安全有序地发展非化石能源,稳步实现安全可靠替代。尤其要大力推动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的技术创新与规模化发展,不断提升其经济性和稳定性。同时,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提升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通过系统性、智能化升级,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高质量发展筑牢能源根基。
推动消费模式绿色转型。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内在要求。一是推广绿色生活方式,构建全民参与的行动体系。将绿色理念贯穿于衣、食、住、行等日常领域,深入开展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创建行动,使节约水电、绿色出行、“光盘行动”、垃圾分类和废旧物品回收等成为社会新风尚。二是加大绿色产品供给,推动全产业链绿色化升级。从源头推进绿色设计、绿色材料和绿色制造。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与标识体系,引导企业通过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提升产品竞争力。三是积极扩大绿色消费,完善激励政策,优化市场环境。优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逐步将产品碳足迹要求纳入采购标准,有效增强公众对绿色产品的信任,畅通从生产到消费的绿色良性循环。
网站编辑:王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