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创新发展
王一鸣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很多情况是改革开放以来没有碰到过的。但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中国经济总量稳定增长、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有效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创新发展是分不开的。在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下,我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在治理理念、供需管理、治理目标、政策工具、治理方法、治理实践上都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宏观经济治理理念上,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2012年后,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保护主义上升。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提出,我国经济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特征。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我国经济出现的新特征,首次提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要判断。在同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九个方面的趋势性变化分析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基本特征、内在逻辑和应对举措,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为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宏观经济治理理念强调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刺激政策边际效果明显递减”“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阐明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位置,推动宏观经济调控理念发生转变。在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回答了新时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我国宏观经济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
在宏观经济总量管理上,既讲供给管理也讲需求管理,根据供需形势确定主导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是相对、动态的过程,在不同阶段要根据供需形势确定主导方向,或是以供给管理为主线,或是加强需求管理,但无论是哪种情况,供需两侧都需协同发力。
2015年底,针对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的动态均衡”。在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可见,这个时期是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总量管理的主要方面。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供需两侧都遭受巨大冲击,尤其对需求侧的冲击更大。在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强调“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继续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同时,要求“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在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并将之上升为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之一。可见,宏观调控必须适应发展阶段性变化,该扩大需求时要扩大需求,该调整供给时要调整供给,相机抉择,开准药方。
在宏观经济治理目标上,强调构建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目标体系
在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要“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作为新时代宏观经济治理的主要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高质量发展是质和量的有机统一。具体而言,要推动创新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协调成为发展的内生特点,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推动绿色成为发展的普遍形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开放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推动共享成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在宏观经济治理政策工具上,强调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政策组合
我国宏观经济治理的政策工具,随着经济发展阶段性转换不断丰富和完善,在层次上涉及宏观、中观与微观,在功能上涉及增长、结构与改革等多方面。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即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微观政策、改革政策、社会政策。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五大政策支柱拓展为七大政策,增加了科技政策和区域政策。会议明确要求,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并强调要进一步增强七大政策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升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合力。
在宏观经济治理方法上,强调统筹协调和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作为做好经济工作的一条规律性认识。在宏观经济治理上,突出强调以下几方面的统筹协调:一是统筹协调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调节,使宏观经济的短期目标与经济发展的中长期目标有机衔接;二是统筹协调供给与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动态循环;三是统筹协调各种政策手段。
同时,我国宏观经济治理方法的鲜明特色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坚持“稳中求进”上升为我们党在应对风险挑战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一条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从明确“稳中求进”为经济工作总基调,到将其上升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和“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进而将其提高到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体现了对“稳中求进”认识的不断深化。
在宏观经济治理实践上,高度重视总结和提炼规律性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宏观经济治理实践中,我们高度重视总结和提炼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五个必须”,即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必须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必须精准把握宏观调控的度,必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根据新形势提出新的“五个必须”: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归纳总结“五个统筹”:一是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坚持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有效结合,相得益彰,不断增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生机和活力。二是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超强供给能力优势,打通经济循环堵点卡点,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三是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既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发展壮大新动能,也要通过数字赋能、工艺升级、管理创新等多种路径,优化更新旧动能。四是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做优增量能够为盘活存量提供条件和机遇,盘活存量能够为做优增量提供空间和资源,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就能更好挖掘发展潜力。五是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质的提升为量的增长提供持续动力,量的增长为质的提升提供重要基础,二者相辅相成。
在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下,我国宏观经济治理取得重大进展,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对宏观经济治理创新实践进行学理化的总结和归纳,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治理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学术体系,是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网站编辑:王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