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王寿林
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在我国经济发展、文化传承、民生改善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了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和重点任务。按照会议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把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人民城市为建设目标,以科学治理为实践要求,以美好生活为价值取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一、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
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的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推进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关键在党。作为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规划、建设、治理等各个层次,过去、现在和未来等各个向度。推进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离不开顶层设计、整体谋划、统筹协调。只有坚持和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确保城市现代化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正确的方向目标、可靠的制度基础、强大的精神动力、坚强的组织保障。
从具体实践看,党的领导的根本准则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通过整合、规划、决策、部署、组织、协调、保障、服务、监督等环节,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通过制定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使城市总体规划更加科学、功能设置更加合理、运行机制更加高效、综合保障更加齐全,使各方面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确保城市工作的整体性、城市建设的协同性、城市治理的有效性、城市服务的便捷性,不断提升城市建设质量、环境质量、生活质量,使城市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行稳致远。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使我国城市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题中之义,就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在领导城市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党的领导是人民城市建设的根本保证和最大优势,做好城市工作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刻阐明了坚持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推进城市建设必须有效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创造伟力;深刻阐明了以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核心目标,让人民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深刻阐明了把握城市工作全局性,注重城市工作系统性,增强城市发展持续性,确保城市发展宜居性,调动城市发展积极性的方法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对城市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和灵活运用,必须始终坚持,切实贯彻。
二、以人民城市为建设目标
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着力完善现代化城市体系,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到2030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基本建成。这些要求构成了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的目标追求。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如今城市发展方式正经历从关注增量、追求外延扩张转向关注存量、追求内涵提升的深刻转变,要求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功能、优美宜人环境、生活品质提升,更加注重保留城市特有的地域面貌、历史文脉、建筑风格、产业特色等自然人文景观,力求自然禀赋千姿百态、人文景观各美其美,走内涵式、集约型、多样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在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中,推动城市发展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提高城市发展质量的必然抉择,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必须正确处理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广绿色低碳先进技术,倡导绿色低碳衣食住行。坚持以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形成先进的生态文化、完善的生态制度、发达的生态经济、适度的生态生活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统筹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要素,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土净、田沃、景秀的美好家园,让人们在享受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魅力之所在。城市在形成和发展中积淀和传承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前人智慧的结晶,见证和承载着城市文化的发展历程,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不仅要推动城市经济发展,而且要做好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注重传承城市历史文脉,促进城市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在打造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推动形成与现代化人民城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塑造彰显文化底蕴和独特气质的城市精神的同时,使历史文化遗迹保护融入城市更新之中,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三、以科学治理为实践要求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工作要转变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工作重心、工作方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特色发展、治理投入、统筹协调。这其中蕴含着主动适应形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变革,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的实践要求。
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要求我们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我国城乡发展的实际出发,从我国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特色优势出发,综合考虑自然禀赋、历史积淀、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功能定位,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做好顶层设计、战略统筹,使城市规划更具完整性、前瞻性、可行性,实现城市规划、建设、治理联动协同。从人口、产业、交通、安保等方面入手,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和功能,促进生活设施完备、出行快捷高效、公共服务便利,切实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推动城市建筑更好体现中华美学和时代风尚。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是城市工作的重要内容,其基本途径是实现从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从一元管理主体向多元治理主体转变,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与民主化法治化进程相契合,畅通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在城市治理中实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城市社区综合服务平台,促进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志愿者服务有机衔接,实现公共服务一网通办、一网共享、一网统管。加快城市治理的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城市治理体制,着力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服务供给精细化、方法手段智能化水平。
在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新形势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城市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充分发挥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以及电子商务、移动支付、数字金融的功能作用,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以治理手段信息化为例,运用信息技术为城市治理引入新方法、创造新工具、构建新模式,推进城市治理体系架构、运行机制、工作流程的信息化再造,通过夯实城市数字底座,在决策科学、资源共享、管理精细、服务高效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韧性,更好地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让城市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四、以美好生活为价值取向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必须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价值理念。这是对我们党领导城市工作历史经验的高度凝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工作中的集中体现,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的根本取向。
把城市建设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理想场所,要求我们统筹城市建设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打造文明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以温馨、高效、优质的生活体验,铸就城市的闪亮名片。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着力解决城市空气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问题,加强停车位、充电桩等便民设施建设,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托幼一体服务等举措,其目的都在于夯实城市幸福根基,确保人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发展只有为了人民才有意义,只有依靠人民才有动力,只有造福人民才有价值。城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空间载体,也是推动人的现代化的重要依托,而人民群众是城市建设的实践主体和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必须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城市既有高度又有温度。要尊重人民群众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激发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和治理。
公共服务是城市的重要功能,与美好生活紧密相连。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等公共产品和公用设施,还包括解决人的生存、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所需要的就业保障、住房保障、健康保障、安全保障、社会保障等公共法规制度。公共服务以实现均等化为目标,是党和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求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普惠性、公益性特征,直接关系民生保障质量。通过加大公共服务人财物的投入,提升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水平,有效解决交通拥堵、管线老化、空气污染等城市痛点难点问题,以便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为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
网站编辑: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