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思想理论 > 理论强党 >
党建网 > 思想理论 > 理论强党 >

准确理解和把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主题主线

发表时间:2025-09-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党委书记 林建华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通篇贯穿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主线,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逻辑严密。习近平总书记系统科学回答了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怎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现实问题,继续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初步构建并丰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不断拓展和深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曲折起伏,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程充满艰辛。”18世纪出现了蒸汽机等重大发明,成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此后,电气化、信息化相继成就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今天,智能化、数字化趋势日益彰显,孕育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现代化具有了不同于以往的速度、广度、深度。
中国的现代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历史表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新中国成立后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为如何唤醒‘睡狮’、实现民族复兴这个重大历史课题所给出的答案,是选择自己的道路、做自己的事情。”对此,“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指明了康庄大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成为全体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走向未来的高度共识,并在心中扎下深根。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概念,明确概括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路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以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需要正确处理好的一系列重大关系等,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依据、科学内涵、独特属性、基本遵循和科学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中国式现代化有目标、有规划、有战略,一定会实现。我们将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向前推进。”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康庄大道。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开拓了人类社会新的广阔空间。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了西方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老路与新路之别。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走出了物质的现代化、精神的现代化、治理的现代化、生态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有机统一的现代化新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由此,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这是对西方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超越。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全新图景,为发展中国家在独立自主中迈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旨在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式现代化,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为全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既剖析现代化的实然,又洞悉现代化的应然。现代化应是公正合理的现代化、人民至上的现代化、多元包容的现代化、互利合作的现代化、开放共赢的现代化、共同繁荣的现代化、生态友好的现代化、和平发展的现代化、和平安全的现代化;应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保持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增强现代化成果的普惠性、确保现代化领导的坚定性,旨在推动建设更加美好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中国式现代化、人类社会开拓并拥有新的广阔空间。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是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作出的新的贡献。
网站编辑:王寒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