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
洪晓楠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是新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核心方向,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新时代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如果说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宣言。那么,今年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总结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成就,分析城市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特别是明确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就是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就成为中国城市现代化的世界宣言。
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的鲜明底色。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代化,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的新路子,也必须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创新是城市活力之源、发展之基。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第一次将“创新”置于中国城市发展多维目标的首位,这不仅标志着城市发展思路和范式的战略转变,更彰显了以创新驱动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创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对其他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深度重构,新质生产力加速孕育,城市作为创新活动的主要载体和创新人才的集聚高地,要不断加强科技与产业协同布局,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突破;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城市动能,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充分发挥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
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宜居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基本要求。要坚持系统观念,强调人文关怀,统筹发展与安全、活力与秩序等关系,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加强住房保障、交通出行、教育医疗等民生建设,统筹优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体系及城市空间布局。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要坚持以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建立健全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机制,统筹谋划实施一批高质量项目,加快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城市建设从基本保障向品质服务提升,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牢牢兜住民生底线,让市民“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在安稳中安居、在宜居中乐业,真正使城市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城市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载体,美丽中国建设内在地要求美丽城市建设,美丽城市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不只是钢筋水泥的森林,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体。建设美丽城市,必须“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采取更有效措施解决城市空气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要坚持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基底,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加快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着力打造山海城相融共生的美丽大连。
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有效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韧性之城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必须尊重城市发展客观规律,把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目标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城市“毛细血管”,地下管线关系着城市健康与民生福祉,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的基础设施,也是现代城市治理的重点。要聚焦管理、技术、生产、制度等多方面,以“平安城市”“海绵城市”“智慧防灾”等为抓手,通过高位统筹、系统治理、分类施策、分层应对等举措,将韧性思维、安全思维、系统思维贯穿城市韧性治理的全过程。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强化城市自然灾害防治、加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构建并完善城市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体系,在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的同时,提升城市应对风险的抵抗力、适应力和恢复力,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
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城市是文明的容器,承载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文明是城市的灵魂,是一座城市最深厚的底蕴,赋予城市独特的精神气质。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城,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协同联动,将文明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基层治理、日常生活等,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进一步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塑造城市精神文化品牌,构筑公共文化新型空间,彰显城市的品位和底蕴。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让城市发展“见物”更要“见人”,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要着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强市。
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智慧城市的目标是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依法治市,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用好市民服务热线等机制,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坚持“以绣花功夫”管好城市,要善用科技,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推动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要在保障数据安全、维护公平正义的前提下,合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以数据驱动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构建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的治理体系。积极布局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管理科技水平,实现技术赋能城市精细化治理,破解“城市病”“大城市病”,实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建立高质量城市发展标杆。
现代化人民城市涵盖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个相互关联的方面,这些方面相互支撑、协同促进,形成系统性目标布局,其核心维度与“一个优化、六个建设”的主要任务高度契合,构成多维路径支撑结构。这就要求我们运用系统思维、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各环节有机衔接、相互赋能,凝聚起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就大连来说,必须立足东北亚找准城市定位,不断增强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统筹好中心城区和新城区、都市组团、大连湾和金州湾沿海区域等规划建设,促进城市空间更加集约紧凑、功能复合、低碳高效,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城镇空间结构。“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评判标准。”衡量城市建设的成效,最终要看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与原创性贡献研究”(项目编号:23&ZD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网站编辑: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