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青年讲好伟大抗战精神
徐川
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时强调,“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思想政治素养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与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节点,为青年讲好抗战历史、诠释好伟大抗战精神,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为讲好抗战历史提供价值导向和精神源泉。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也是伟大抗战精神中最深厚的基础和核心驱动力。为青年讲好伟大抗战精神,要引导他们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增强国之能,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阐释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激励中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在历史洪流中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是驱动中华民族这艘航船乘风破浪、奋勇前行的强劲引擎,是引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迸发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壮丽旗帜!”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风雨而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爱国主义化作无数仁人志士保家卫国的铮铮誓言与壮烈行动。“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同胞,为了子孙,我们只有抗战到底!”这是中国人民在危难之际的不屈呐喊。赵一曼烈士留下“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绝笔,张自忠将军表明“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爱国主义作为激昂的时代主旋律,其内涵与时俱进,核心价值历久弥新。新时代青年应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将其转化为心系祖国、服务人民、勤学苦练、增长才干的实际行动。
彰显全民抗战的磅礴伟力。抗日战争是全体中华儿女共赴国难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面对强敌入侵,“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呐喊响彻神州,爱国军民奋起抵抗。毛泽东同志强调:“我们主张全国人民总动员的完全的民族革命战争,或者叫作全面抗战。因为只有这种抗战,才是群众战争,才能达到保卫祖国的目的。”兵民是胜利之本。广大人民踊跃参军,为前线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撑;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创造性地运用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围困战、破袭战等方式,使日寇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民众筑起“军民一体”的后勤保障线,在物资供给、医疗救护、资源运输等方面作出巨大贡献。亿万同胞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自觉,凝聚起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共同书写了气壮山河的爱国史诗。新时代青年应深刻认识到,爱国不仅是情感,更是融入血脉的责任担当,在和平年代同样需要将爱国情转化为报国行。
弘扬崇尚和平的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平,深厚的“和合”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列强侵略和战争摧残,对和平的珍贵有着刻骨铭心的体认。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付出伤亡3500多万人的巨大牺牲,与世界人民并肩奋战,彻底打败日本法西斯主义,赢来了宝贵的和平。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战的胜利不仅是民族独立的里程碑,更是公理战胜强权、文明战胜野蛮的象征。植根于“家国情怀”的和平理念,始终是中华民族发展画卷中最温润的底色。新时代青年应深知和平的珍贵,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以实际行动珍视和平、捍卫和平,反对一切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保护主义,共同维护抗日战争胜利成果,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青春力量。
二、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民族气节是在外敌面前威武不屈的高贵品质,是在面对强敌时精神高地和道德底线的坚守,是中华民族精神风骨的集中体现。为青年讲好伟大抗战精神,要引导他们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
传承忠贞不屈的浩然正气。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涵养了坚贞不屈、宁折不弯、刚直守节的精神特质。毛泽东同志指出,“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共产党员吉鸿昌面对威逼利诱,留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绝笔。东北抗联将领赵尚志,在率部作战中身负重伤被俘,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痛斥敌人。抗日英雄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在日军软硬兼施、逼迫她给儿子写信劝降时誓死不从,最终绝食7天为国捐躯,谱写了“儿子,骁勇抗日,威震敌胆;母亲,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壮歌。这些英雄用生命的绝响支撑着中华民族宁折不弯的精神脊梁。十四载浴血奋战,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的非凡壮举向世界宣告:正义的洪流纵遇万重险嶂,也必以雷霆之势冲破一切邪恶的枷锁。新时代青年面对人生征途上的多元思潮与种种诱惑,必须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在原则底线上毫不动摇,守护“真善美”的追求,彰显民族气节的当代价值。
淬炼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代一代革命军人正是靠着向死而生的英勇决绝,形成了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伟大气概。”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舍生取义”传统的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政治品格。抗战时期,从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壮烈投江,再到狼牙山五壮士毅然跳崖,他们将人民利益、国家利益置于个人生死之上,以生命践行“保家卫国”的誓言。他们铸就的历史丰碑,激励着中国人民誓死捍卫国家独立与民族尊严。新时代青年虽处和平环境,仍需传承这种奉献精神,将其转化为坚守理想、捍卫气节的内在力量。
弘扬自强不息的奋斗品格。自强不息的奋斗品格融入民族血脉,体现为中国人民不向困境低头、依靠自身力量求存求进的坚韧。抗战期间,中国人民发出“四万万人齐蹈厉”的呐喊。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华民族“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寇扫荡、国民党封锁,加之灾荒严重,根据地面临严重困难,边区军民响应毛泽东同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通过大生产运动实现了生产自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传承百年的精神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面对当前各种风险挑战与“卡脖子”难题,广大青年尤须秉承自强不息的奋斗品格,视挫折为“壮骨粉”,以磨难为“试金石”,在挑战中磨砺意志、增长才干,以实际行动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三、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发扬英雄气概是精神力量转为物质力量的关键环节。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历来具有不畏强暴、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无论敌人多么强大、环境多么恶劣、牺牲多么惨重,中华儿女总能舍生忘死,筑起“血肉长城”。为青年讲好伟大抗战精神,要引导他们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保持定力、保持韧性,不避艰险勇于克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展现英勇无畏的战斗意志。英雄不是生来无畏,而是危难时刻选择勇敢。杨靖宇将军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壮烈殉国。敌人剖开他的腹部,发现胃里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一粒粮食都没有。新四军“刘老庄连”82名战士,为掩护主力部队和群众转移,与装备精良、远超自己兵力十倍的敌人殊死搏斗,连续打退多次进攻,终因众寡悬殊全部壮烈牺牲。毛泽东同志鲜明指出,“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无数无名英雄在传递情报、救护伤员、破袭封锁、支援保障、正面交锋等各个战场和危急时刻展现出非凡勇气,以英勇壮举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惧艰险的英雄篇章。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和平年代同样面临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极限施压,同样需要英雄气概。新时代青年应汲取抗战精神力量,做到知信行统一,在关键时刻勇于挺身而出,勇当新时代英雄。
诠释报国为民的使命担当。担当的本质在于勇担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抗战期间,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目前中国青年的唯一任务就是打胜日本帝国主义”。广大青年响应号召,或投身战场,或奔走呼号,或笔耕不辍,以不同方式诠释爱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离不开代代有志青年的担当奉献。新时代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接过历史接力棒也必将大有可为。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契合时,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也才能成就对历史担当的最好诠释。
秉承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宝贵理论品格,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全民族抗战是斗争精神最壮阔的史诗呈现。伟大的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顽强斗争,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和顽强拼搏的意志斗争到底,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粉碎了“三个月亡华”的妄想,在全民族共同斗争下取得了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中国共产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广大青年应清醒认识到在前进道路上进行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增强斗争意识,锤炼斗争本领,敢于并善于在各种风险挑战中顽强拼搏。
四、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必胜信念为漫长的抗战岁月提供持久心理支撑。必胜信念源于对正义事业、对民族解放力量和光明未来的深刻认知和坚定信心。没有这种信念,抗战会因一时挫折而动摇、因漫长斗争而消沉。为青年讲好伟大抗战精神,要引导他们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不放弃、不退缩,百折不挠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而奋斗。
坚定正义必胜的钢铁意志。精神力量在关键时刻能激发前瞻性认识与价值判断,构建积极的行动策略。抗战期间,必胜信念发挥着凝聚人心、激发军民积极性、引领军民行为的作用。中国人民在极端艰难条件下,以一腔爱国情怀,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这种必胜信念,稳定军心,鼓舞士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必胜信心,坚定必胜信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抱定必胜信念,勇于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新时代青年必须树立必胜信念,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以昂扬的姿态面对挫折、磨难与挑战。
凝聚众志成城的团结伟力。团结是克敌制胜的关键。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并肩御敌,多党派联合救国,民主人士奔走宣传,各民族同胞共卫河山,海外华人华侨捐资捐物,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洪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是凝聚人心、成就伟业的重要保证。”历史证明,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中华民族每逢存亡危局,必以空前团结凝聚磅礴伟力。新时代青年应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同心同德、同心同向,汇聚起民族复兴的青春力量。
接续永久奋斗的青春誓言。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毛泽东同志指出,“什么是模范青年?就是要有永久奋斗这一条”。抗战期间,无数青年冲破封锁奔赴延安,住窑洞、吃粗粮、学理论、上战场,为民族存亡和人民解放殊死拼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从抗战时期“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呐喊,到新时代“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奋斗的基因代代相传。今日的奋斗,是为了民族复兴伟业,是“听党话、跟党走,青春奋进新征程”的赤子情怀,更是“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新时代青年应铭记抗战历史,秉承奋斗精神,在时代坐标中找到自己的“战场”,以对国家的赤诚、对人民的热爱、对时代的热忱,让抗战年代的“精神火种”在新时代绽放光芒,以青春之我谱写民族复兴新篇章。
(作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网站编辑: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