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实践路径
贾钢涛岳子楚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也要坚持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促进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文脉赓续、品质提升,打造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城市。持续打造现代化人民城市,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城市的新期待新要求。
宜居引领、生态协同,建设绿色宜人的人民城市
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至关重要,关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随着城市发展日益加快、城市人口激增,对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倒逼宜居城市建设换挡提速。推动宜居城市建设,加快补齐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领域的短板,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一是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满足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二是提升教育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统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不断缩小城乡、区域间的教育差距。三是加大医疗服务资源的下沉力度,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四是加大城市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增强人民群众对城市生活的体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城市应积极整合社区资源,优化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完善无障碍设施建设,打造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提供便利,营造全社会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促进老年群体的全面参与和融入。
生态环境是城市宜居的重要支撑。要提升绿色空间质量,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绿色低碳是一道必答的综合题,更是一项涉及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深层变革的系统工程。例如,浙江湖州通过开展绿色生活指数评估,持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大力发掘湖羊等本地特色资源,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方式,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与“百姓富”协同并进的发展新路径。贵州兴义坚持打好“蓝天”“碧水”“青山”三大保卫战,绘就了宜居宜业的新画卷。各地实践表明,生态建设与城市发展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相得益彰的双赢路径。各地应积极借鉴先进经验,因地制宜拓展公园绿地、滨水绿廊、城市绿道等绿色空间,完善城市“绿肺”系统,增加市民休闲游憩的场所,让人们“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创新驱动、智慧赋能,培育高质量发展的人民城市
城市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牵着经济发展。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新阶段。在百姓生活品质普遍改善的今天,要精心培育创新生态,着力打造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促进经济发展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同时,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增强城市发展动能,更好发挥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近年来,国内城市科技创新的精彩故事竞相上演。北京海淀区着眼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产业园、数字智慧综保区等板块,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深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完善具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广东深圳南山区粤海街道以“最牛街道”之姿,在不到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会聚了上百家上市公司,不断增强“创新平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孵化育成”的创新链支撑作用,构筑高度自洽的创新生态系统。从国家级示范区到城市重点园区,再到基层治理单元,创新生态的系统构建,为现代化人民城市注入了蓬勃发展的内生动力。
同时,要创新城市治理模式,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智能化的医疗平台通过远程问诊和网上预约等方式,大大缩短了患者排队等候的时间,提高了就诊效率;智能交通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实时调整交通信号灯,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出行效率。数字化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服务效能,同时也能让公共服务更加精准。例如,北京市加快推进接诉即办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度融合,以数智治理、智慧服务为抓手,探索形成“接诉即办”向“主动治理、未诉先办”升级的首都样板。
韧性筑底、文明涵养,夯实人民城市长远发展的根基
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要着力打造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既要提升应对突发风险的能力,也要夯实治理体系的根基。一方面,健全城市风险识别、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全面增强“抗冲击、稳运行、快恢复”的能力,提升城市设施韧性、管理韧性、空间韧性,实现城市安全风险防控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例如,浙江积极探索韧性治理之路,研发全国首个韧性防灾大模型REN引擎,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物理仿真技术,对各级区域在台风等灾害中的人口、建筑、交通等风险进行实时预判,并辅助开展人口转移和物资调度等决策。另一方面坚持依法治理,全面推进城市治理法治化、规范化、程序化。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筑牢法治信仰,健全城市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对公共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供给、社会保障体系等领域的法治监督,确保城市建设有章可循、有力可施、有序可控,让每一位市民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重要载体。要深化精神文明创建,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在规划上注重顶层设计,注意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坚持不忘本来、赓续中华文化根脉的历史自觉,加强对历史遗迹、文化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强化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彰显城市底蕴、人文精神。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发展数字文化、创意文化、沉浸式文化体验等新兴文化业态,增强城市的文化吸引力、传播力与凝聚力,建设具有历史厚度与文化温度的城市空间。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充分发挥群众参与城市治理的重要作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扬人民主体性、切实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坚持以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增强城市政策的协同性和执行力,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共治共享现代城市的磅礴伟力,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尊重规律、发挥主动,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作者贾钢涛为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岳子楚为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研究”(23AKS003)支持。]
网站编辑: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