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思想理论 > 理论强党 >
党建网 > 思想理论 > 理论强党 >

解决作风问题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

发表时间:2025-07-04 来源:《新湘评论》2025年第13期
解决作风问题的一个重要着眼点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
欧阳淞
从“八项规定一子落地,作风建设满盘皆活”到“八项规定改变中国”,八项规定迅速地扩展着自己的影响半径,一幅“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壮丽画卷正在广袤的中国大地徐徐展开,并且更加深刻而又广泛地影响着世界。
八项规定改变了中国,但党的作风建设仍未有穷期。怎样把作风建设持续引向深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改正作风,不能简单就事论事,以为把眼前存在的作风问题从面上解决了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要举一反三,透过作风看党性,在解决作风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好党性问题。这是解决作风问题的一个重要着眼点。”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深入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通过对“在解决作风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好党性问题”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来加深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解决作风问题“重要着眼点”的理解。
作风问题反映出来的是党性修养的薄弱环节,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作风问题,就必须破在根子上,持续不断地加强党性修养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我们党长期执政,党员干部中容易出现承平日久、精神懈怠的心态。”并对党内存在的种种问题,特别是“四风”问题作了深入剖析。指出,形式主义表现为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矛盾和问题,究其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官僚主义表现为做官当老爷,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究其实质是封建残余思想作祟,根源是官本位思想严重;享乐主义表现为拈轻怕重、贪图安逸、追求感官享受,究其实质是革命意志衰退、奋斗精神消减,根源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正确;奢靡之风表现为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究其实质是剥削阶级思想和腐败生活方式的反映,根源是思想堕落、物欲膨胀。由此看来,“四风”的表现虽然各异,但根子只有一个,那就是党性不纯。而注重“在解决作风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好党性问题”,就不仅能够增强“破”的针对性,而且能够起到鞭辟入里、举一反三的作用。
开展作风整治“很多还停留在治标的层面上”,要使党员干部不仅不敢沾染歪风邪气,而且不能、不想沾染歪风邪气,就必须立在根本处,持续不断地加强党性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教育实践活动,‘四风’问题蔓延的态势得到遏制。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其中很多还停留在治标的层面上,病原体并没有根除;还有一些是因为不敢才有所遏制的,不能、不想的问题远远没有解决。”怎样解决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眼于强健体魄、增强抵抗力,加强党性教育,提高党员、干部坚持优良作风、抵制不良作风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就告诉我们,只有“扶正”,才能“祛邪”;只有增强党性,党员、干部才能具备抵制不良作风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才是“增强抵抗力、治到了根本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决定一个人如何的是品格,决定一名党员如何的是党性。”党性决定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党员立身、立德、立言、立行的基石,是优良党风得以确立、弘扬的前提。“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立根固本,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党员、干部只有加强了党性修养,在立根固本上下足了功夫,才会有强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让一切不正之风的东西近不了身,附不了体。
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等特点,要使作风建设行稳致远、取得长效,就必须持续不断地加强党性修养
具体可从作风建设的根本目标、最高原则、持久动力等维度来进一步认识这个问题。
解决好党性问题是推进作风建设实现根本目标的重要前提。作风建设的直接目标是实现为民务实清廉,根本目标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解决好党性问题正是实现这一根本目标的重要前提。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只有通过解决党性问题,使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纯洁的思想作风,才能使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真正实现作风建设的根本目标。
解决好党性问题是推进作风建设始终遵循最高原则的题中之义。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从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和反腐败斗争等方面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并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这其中,确保党员、干部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最为重要的政治要求,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最高原则,也是推进作风建设的最高原则。而这,又恰好是解决好党性问题的第一位要求。一个党员、干部,如果不能做到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就没有起码的党性可言,就不会有强烈的责任感、敬畏心,就容易在作风上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反之,只要在解决作风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好党性问题,就能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坚实的政治前提和扎实的组织保证,就能更进一步解决好作风问题。
解决好党性问题是推进作风建设保持持久动力的有力保障。作风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特点的宏大工程,它需在关键节点安排集中整治,但又不能仅仅依靠集中整治,而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才能不断推向深入。搞好党性修养就是最为有效的长效机制。党性修养是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本身具有长期性;开展党性教育是各级党组织的基本职责,本身具有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只有通过不断加强党性教育,锤炼党性修养,才能使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纯洁的思想作风,才能为作风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和充沛的精神动力,确保作风建设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解决好党性问题同推进作风建设实现根本目标、遵循最高原则、保持持久动力的关系如此紧密,而党性修养本身又富含正能量,具有根本性、持久性等特点,正好有利于解决作风问题顽固性、反复性顽瘴痼疾,正好有利于解决有可能出现的“树倒根存”的问题。因此,“在解决作风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好党性问题”,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加强党性修养,既要“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又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抓作风建设,就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重点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当前,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在全党扎实开展,要把学习教育持续推向深入,要从根本上解决好作风问题,从党员来说,就必须自觉地加强党性修养,“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从党组织来说,就必须有效地开展党性教育,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
新思想指导新实践,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新时代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首要的一条是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做到深学笃信、精思细悟、知行合一,以科学理论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加强实践锻炼,“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注重道德养成,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要认真学习党章党规,明确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从而将纪律的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的自我约束,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严守底线红线。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在加强党员党性修养的同时,党组织要用好党内政治生活平台,以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觉悟,规范党员、干部的言行,为党员的党性修养创造更好的条件。要认真贯彻《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组织生活制度,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要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加强党的纪律建设,通过常态化的廉政教育、警示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要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发挥党内监督机制作用,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提醒、早纠正;要运用数字化手段,利用线上平台开展理论学习、征求意见、民主评议等工作,扩大党内政治生活的覆盖面和参与度,增强吸引力和时效性,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与此同时,还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不断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党在不断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中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远成为中国人民最为可靠的主心骨。
(作者系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原会长)
网站编辑:王寒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