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图片、革命文物、档案文献见证中流砥柱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七七事变后,党实行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领导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英勇作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直到取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后胜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纪念地,肩负展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收集抗战文物史料、传播以史为鉴珍爱和平理念、传承和弘扬好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职责。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主题展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幕。此次展览充分注重运用历史图片、革命文物、档案文献等方式实证中国共产党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
积极倡导建立并坚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汇聚起团结抗日、一致对外的强大力量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本次展览展出瓦窑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珍贵档案。档案中的“党的策略路线”部分明确提出:“只有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上层的和下层的),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这份档案系统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法并将其与各方面的工作和斗争相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进一步成熟的重要见证。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坚定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次特别展出毛泽东为奔赴延安的知识青年黄克题写的“巩固统一战线”珍贵手迹和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的《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报告提纲文献。其中阐述的“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三个环节以及“有理、有利、有节”三项原则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处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定倡导、坚持促成、坚决维护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促使全国人民总动员、全国军队总武装、全国各党各派大团结,凝聚全民族力量、夺取抗战最终胜利的光辉旗帜。
明确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城郊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十大纲领和决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正式形成。此次展览首次展出洛川会议的会议记录,集中展出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一并公布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突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的制定过程。
在抗战的军事战略方针方面,毛泽东作的《论持久战》长篇讲演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科学论证了战争必然要经过“战略退却、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得出“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的光辉论点。此次展览着力打造《论持久战》专题展区,通过1938年5月太岳军区司令部在根据地印行的《抗日游击战争战略问题》与《论持久战》合订本,1938年7月1日延安《解放》周刊“抗战一周年特辑”刊发的《论持久战》期刊本,1938年7月延安解放社出版的最早单行本,1938年7月、1939年汉口新华日报馆和重庆新华日报馆在国统区出版的单行本和铅印订正本,1938年9月上海译报社在沦陷区出版的单行本,1938年11月至1939年2月上海出版的英文杂志CandidComment(《自由谭》)连载的英文首译本,1938年12月日本中支经济研究所发行的日文版等多种版本的《论持久战》展现这一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在坚定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论持久战》发行后,创下了六个月内销售十二万册的纪录。1938年9月,第一个进入华北游击区并到达延安的美国记者霍尔多·汉森在采访毛泽东后写道:“毛泽东的畅销书其实只有90页,却包含着一个拯救中国的计划……这本书给白领阶层注入了新的勇气,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必须撤退,为什么日军完成征服中国之前将停止脚步。这本书对中国公众的思想产生了如此大的激励作用……”正如《自由谭》评论所言:“这本《论持久战》的小册子,洋洋数万言,讨论的范围不能说不广,研究的技术不能说不精,含蓄的意识不能说不高;但是写得‘浅近’,人人能了解,人人能欣赏。万人传诵,中外称颂,决不是偶然事也。”
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使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迅速扩大,“民族救星”的声浪在全国传布。
开辟和发展敌后战场,广泛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发动并组织民众建立和发展抗日民主根据地,打造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战略基地
整个游击战争在敌人后方起削弱敌人、钳制敌人、妨碍敌人运输的作用,抗日根据地是游击战争战略任务执行的依托和战略基地。此次展览精心遴选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开辟和创建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展示根据地建设成果、群众踊跃参军、军民鱼水深情的图片、文物、文献。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合影和《晋察冀边区党军政民代表大会通电》宣告了华北敌后第一个区域性的抗日民主政权——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边区政府)的诞生。百团大战《预备命令》《行动命令》《反“扫荡”计划》体现了八路军对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战略方针的灵活运用。《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关于晋察冀边区目前施政纲领》等表明抗日根据地通过民主政权建设、法制建设、干部培养和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建设逐步成为游击战争的稳固后方,群众更加信任党和人民军队。《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经典组照和记载有十七名十九岁至三十八岁平山县子弟参军的新兵战士登记表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做好每一条山沟里的群众工作”的原则下,广大民众被充分动员和组织起来,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发出的“有人出人、有力出力、全民抗战”号召,党员带头,群众跟随,义无反顾走向抗日救国最前线的历史记录。根据地群众捐粮捐款收据、《晋察冀人民子弟兵拥政爱民公约》《关于严整纪律改善军政民关系的训令》《晋冀鲁豫区优待抗战军人家属条例》等见证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的生动局面。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军民,在广阔的敌后战场纵横驰骋,有效牵制和歼灭了大量敌人,并在精神上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充分发挥共产党人的表率作用,以崇高精神和模范行动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和必胜信念
毛泽东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共产党员在八路军和新四军中,应该成为英勇作战的模范,执行命令的模范,遵守纪律的模范,政治工作的模范和内部团结统一的模范。”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甘将热血沃中华”赵一曼、“一个英勇的布尔什维克、东北的抗日领袖”杨靖宇、“足以为党之模范”左权、“共产党人好榜样”彭雪枫……无数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用生命鼓舞群众、凝聚人心、赢得胜利。
1944年7月7日,为纪念全民族抗战第7周年,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解放日报》上发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列举了人民抗日武装和共产党员在战斗、生产、团结三大任务中体现的英雄主义和模范行动。其中写道:“狼牙山五壮士的壮烈跳崖……全连八十二人壮烈殉国的淮北刘老庄战斗……无一不是我军指战员的英雄主义的最高体现”。此次特地征集展出狼牙山五壮士中两名幸存战士之一的宋学义终身佩戴的腰卡。当年奋勇跳崖后,宋学义的腰就再没能直起来,是这条腰卡里层叠的钢板替代他跳崖时伤残的腰椎。展览特别展出新四军“刘老庄八十二烈士”之一的李云鹏学生时期的照片和平安家信信封。这两件文物是目前发现的“八十二烈士”中唯一留下的照片和书信,不仅填补了抗战馆关于“刘老庄八十二烈士”英雄群体的文物空白,更是李云鹏作为共产党员在“战斗方面的英雄主义”的直观体现。除了可歌可泣的光辉战例,此次展览还聚焦共产党员的抗日家史,展出中共晋中特委组织部部长王孝慈父子、兄弟、叔侄间的四封家书,“你应立即奔上抗日的战场,在战斗的环境中创造你的人生,开辟你的前途……与俊安、与阿兄、与全中国抗战的朋友们、与全世界拥护正义的人士们,手携手的(地)向光明、向真理的大道前进!”这样的动员与号召,是中国人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气节,也是一个共产党员在国家大义前的政治自觉。
抗日战争的历史表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充分挖掘历史图片、革命文物、档案文献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思想信仰,对于讲好中华儿女的抗战故事、宣传好中国人民的抗战历史、弘扬好中华民族的伟大抗战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谢艾雯,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史学研究部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