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专题库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
党建网 > 专题库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

让伟大抗战精神在复兴征程中焕发新光芒

发表时间:2025-08-15 来源:《前线》杂志2025年第8期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起点上,伟大抗战精神依然是激励我们攻坚克难的动力源泉。我们要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伟大抗战精神成为激励中国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思想保证。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浴火熔炼的宝贵财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在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以巨大的牺牲展现出顽强抵抗的决心。淞沪会战,数十万将士以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侮的堡垒,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台儿庄战役,将士们凭借顽强的意志与灵活的战术重创日军,取得正面战场大捷。武汉会战,毙伤日军十万余人,成功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使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在敌后战场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因地制宜,开展灵活多变的战斗,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辎重队,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破袭了日军交通线,摧毁了众多日伪军据点,有力地牵制了日军兵力,缓解了正面战场的压力。黄土岭战役利用有利地形将日军引入包围圈,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灵活运用游击战术的智慧。中华民族在危亡时刻迸发出的强大精神力量,恰似一座灯塔,在黑暗的岁月中照亮了民族前行的道路。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阶层都积极投身抗战。无数农民放下赖以生存的锄头,扛起简陋的武器,从田间地头奔赴炮火纷飞的前线。虽然他们中的许多人从未摸过枪,但在八路军、新四军的带领下,迅速成长为保家卫国的战士。工人离开轰鸣的工厂,有的加入军工生产,为前线赶制枪炮弹药;有的直接投身战斗,凭借钢铁般的意志与敌人拼杀。青年学生走出宁静的校园,组成抗日宣传队,奔赴城乡各地,用激昂的演讲唤醒民众的爱国热情。更有热血青年投笔从戎,将青春与热血洒在抗日疆场。全民族抗战彰显的中国人民的不屈脊梁和高贵品格,成为激励后人阔步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面对强敌入侵,他们临危不惧,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定信念,展现出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在狼牙山之巅,五名八路军战士在子弹打光后,将枪支摔碎,纵身跳下悬崖,他们以血肉之躯,为部队和群众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用生命践行了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赵一曼在被捕后,遭受日军长达九个月的酷刑折磨,但她却始终守口如瓶,坚贞不屈。在给儿子的绝笔信中,她写道:“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大义,不断激励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生死较量中,中国人民迸发出的必胜信念超越了地域和阶层,凝聚成全民族抗战的磅礴力量。太行山区的百姓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将一碗碗热腾腾的小米粥送到战士手中;沂蒙山区的红嫂们冒着生命危险,用乳汁救活受伤战士、用柔弱的肩膀架起火线“人桥”。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民众纷纷行动起来,捐钱捐物。在城市,市民们省下口粮,将积蓄投入捐款箱;在乡村,老农们牵出家中仅有的耕牛,变卖后支援前线。海外华侨同样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力量。“华侨旗帜”陈嘉庚先生组织华侨募捐,将筹集到的巨额资金和大量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国内。美国旧金山的华侨成立救国团体,日夜赶制棉衣、绷带,支援抗战前线。南洋华侨青年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驾驶着卡车,穿越险峻的滇缅公路,将抗战物资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团结不是简单的力量叠加,而是基于“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价值认同。

伟大抗战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继往开来的桥梁纽带

传承延续了建党精神的历史脉络。从建党先驱们播撒信仰火种,到抗战时期全民族浴血奋战,两种精神血脉相连,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回望建党初期,李大钊不惧反动军阀的迫害,以笔为戟,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翻译各种版本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根基。这种“铁肩担道义”的浩然正气,在抗战时期化作无数共产党人的行动自觉。在零下40℃的白山黑水间,杨靖宇等率领抗联战士以树皮、棉絮充饥,在《露营之歌》“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歌声中坚守抗敌。“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力量始终贯穿对敌斗争始终。回顾建党伊始,中国共产党便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镌刻在旗帜上,以坚定的信念和切实的行动践行着为民宗旨,在黑暗的旧中国点亮希望之光。陈独秀积极投身思想启蒙运动,在上海组织工人夜校,帮助工人学习文化知识,唤醒他们的阶级意识,引导工人认识到自身的力量,为改变命运而斗争。在建设根据地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组织大生产运动,让“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响彻陕甘宁边区。从建党初期的筚路蓝缕,到抗战时期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血脉,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丰富深化了建党精神的内涵。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建党精神投射到四万万同胞共同抗战的壮阔图景中,延续了“红船精神”中“立党为公”的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民族大义与人民利益置于首位,积极倡导并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从《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到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从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到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党始终以坚定的信念和实际行动,将全民族的力量凝聚在一起。这种凝聚,打破了地域、阶层、党派的界限,将党的群众路线升华为全民族动员纲领,使抗日战争成为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建党精神不再局限于党内的精神指引,而是化作全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不懈奋斗,也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生动展现了建党精神的价值意蕴。建党精神的磅礴力量在抗日战争的血与火中得到了充分彰显,生动诠释了其超越时空的价值意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高瞻远瞩地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持久战是最终取得胜利的正确道路,驱散了当时弥漫社会的“亡国论”“速胜论”迷雾。中国共产党深入敌后,在太行山等区域建立抗日根据地,扎根群众、发动群众。八路军战士们依靠“小米加步枪”的简陋装备,与拥有飞机、坦克等机械化部队的日军展开殊死较量,成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精神的生动写照。中国共产党还因地制宜地运用游击战法,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等灵活战术发挥到极致。在冀中平原,蜿蜒曲折的地道宛如地下长城,既能隐蔽群众,又能出其不意打击敌人。在山区,游击队员们化整为零,像麻雀般四处出击,让日军疲于奔命。这种以弱胜强、以小博大的斗争智慧,既传承了井冈山斗争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辩证思维,又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伟大抗战精神是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力量源泉

凝心聚力,厚植爱国情怀。抗战时期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奋勇抗争。步入新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更趋复杂。越是在这样的关键时期,我们愈发需要以抗战精神为炬火,凝聚民族向心力,让爱国情怀在时代土壤中深深扎根、蓬勃生长。一是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举办主题展览、情景党课、沉浸式体验活动,让人们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中小学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程体系,通过历史故事、经典诵读、红色研学等形式,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二是借助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制作精良的短视频、动漫、纪录片,以生动鲜活的形式讲述抗战故事、英雄事迹。开展线上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互动,让爱国精神在网络空间广泛传播。当全体人民的爱国热情被充分激发,就能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使我们在面对科技“卡脖子”难题、国际竞争挑战等困难时,始终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彰显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

守正创新,坚守中国道路。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强大攻势,中国共产党没有硬搬照抄西方军事理论或盲目模仿他国经验,而是立足中国国情,提出持久战战略,深入敌后建立根据地,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正是这种坚持从实际出发、探索正确道路的智慧与勇气,成为抗战胜利的关键所在,也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守正与创新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驱动双轮。所谓“守正”,就是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确保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发展方向。而“创新”体现在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和策略上。在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中,各地挖掘乡土文化特色,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精神传承不是简单的符号移植,而是要将精神内核与当代实践需求深度融合,既坚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民族精神根脉,又在解决新问题中开辟发展新路径,为中国道路的动态完善提供了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

使命担当,倡导和平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积极践行和平发展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正是伟大抗战精神在外交领域的延续与升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在涉港、涉台、涉疆等问题上,中国以坚定的立场回击外部势力的干涉,展现出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在南海问题上,中国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推动与周边国家的合作,维护地区稳定。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带来发展机遇。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问题上,中国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积极分享抗疫经验、提供疫苗援助,为解决全球性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经济合作领域,中国秉持互利共赢原则,加强与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投资合作,以实际行动推动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中国倡导开放型世界经济,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为各国企业搭建展示和交易平台。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些举措不仅带动了世界经济复苏,也让和平发展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未来,中国将继续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王业鑫,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研究馆员)

网站编辑:白梦洁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