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教育家精神 铸就新时代师魂
孙耀胜 杨书玲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首次系统阐释“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202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将“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纳入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并推动落地落实。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这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深刻彰显了教育家精神在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价值。广大教师要深刻领会其丰富意蕴,以教育家为镜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起磅礴力量。
铸牢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坚定的理想信念,绝非悬于云端的口号,而是教师安身立命之基。它要求教师跳出个人发展的局限,将教育事业置于国家命运与民族未来的宏大坐标系中,以“心有大我”的格局超越私利考量,以“至诚报国”的行动践行教育初心。这种“心有大我”的格局,源于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知——教育从来不是孤立的知识传递活动,而是与时代同频、与国运相连的事业。教师当以更广阔的视野审视课堂的价值,关注时代风云、体察社会需求,在备课中融入对民族未来的考量,在授课中传递对家国命运的关切,在个人与国家、局部与全局的辩证中,锚定教育的方向。而“至诚报国”的行动,更需落实在教育教学的点滴之中。新征程上,教师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让他们明白“小我”的成长始终扎根于“大我”的土壤。教师更要善于从时代沃土中萃取精神养分,用脱贫攻坚的史诗诠释“人民至上”的内涵,用航天事业的突破彰显“自主自强”的力量,用平凡英雄的坚守传递“担当奉献”的价值。通过这些鲜活素材的融入,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中触摸时代脉搏,理解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共生关系,让爱国的种子在心灵深处扎根,让报国的志向在成长路上坚定。当广大教师以“心有大我”的格局观照教育,以“至诚报国”的行动践行使命,便能在三尺讲台间架起连接个人与国家的精神桥梁,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将小我融入大我”的时代新人。
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所谓“言为士则”,是说话有准则,句句透着正气;所谓“行为世范”,是做事有分寸,步步带着温度。这种情操从不会被资格证书的钢印定义,只会在日复一日的细节中自然生长。“燃灯校长”张桂梅,四十余载扎根滇西贫困山区,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她把大山里的女孩从田埂拉回课堂,用布满膏药的手托举起数千名姑娘的求学梦。“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这句古老而深刻的话语,道尽了教育的本质。学生就像初春的嫩芽,教师的言行是阳光与雨露——播撒偏见,便长出狭隘;浇灌公正,便生出坦荡。师德,无需言语赘述,却能通过教师日常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最深远的影响。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的一个鼓励眼神、一句暖心话语、一次公正评判,都可能在学生心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伴随其一生茁壮成长。为师者若在是非判断上模糊、曲直辨别上失据、善恶认知上错位、义利取舍上跑偏,又何以担当“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重任?广大教师当以德立身,修德砺行,树垂范之标;以德立学,笃志精研,领学术之先;以德施教,润物无声,正学子之观。修炼师德,更需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中层层递进。明大德,在大是大非前立场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守公德,于公共生活中遵纪守法,弘扬社会正气;严私德,于个人生活中慎独慎微,涵养高尚情操。唯有如此,广大教师方能成为新时代“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既授业解惑,又培根铸魂,真正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天职。
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教育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应深谙教育规律,以学术造诣启智,以人格魅力润心。“启智”之要,在于洞察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机,适时给予精准引导。这不是强制灌输,而是基于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针对学生认知能力、思维特质、情感表达等个体差异进行因势利导,巧妙点拨,激发学生内心的智慧火花。“润心”之道,贵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通过长期浸润与人格感召,于无形中培育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其心灵的丰盈与升华。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宛如正在雕琢的璞玉,尚未定型,尤其需要教师的悉心引导与栽培。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成为“完整的人”——既会解题,也会思考;既懂规则,也有温度;既守底线,也有梦想。这就需要教师跳出“教书”的局限,着眼“育人”的长远。在讲科学课时,不仅教公式,更要讲科学家的坚持与热爱;在体育课上,不仅练体能,更要讲团队合作与永不放弃;在劳动课上,不仅学技能,更要讲“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广大教师要深入体察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发展需求,循其脉而导,因其材而育,做到精准施教、及时解惑、温暖心灵。从传授知识的基础层面到塑造品格的关键环节,从培养能力的重要目标到启迪智慧的深远追求,全方位地为学生成长赋能,让教育真正成为点亮学生人生的明灯。
持守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迭空前加速,新理论、新思想、新观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短视频、在线课程、虚拟学习社区等多元渠道,让学生获取知识的触角延伸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教师只有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持续汲取新知识,方能引领学生在知识海洋中稳健航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这一重要论述,更是深刻揭示了教师持续学习的必要性。从“一桶水”到“一潭水”的转变,不仅是知识量的跃升,更是对教师知识储备系统性、动态性的全新要求。广大教师应将学习内化为职业自觉,不仅要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构建完善的知识网络,把抽象理念具化为教学行为,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检验认知、修正方向,让智慧的清泉在教育过程中汩汩流淌,滋养每一位学子的成长。教育的本质是引导人成长,而成长与时代同频共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教师必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善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让课堂更灵动、让学生更爱学。这种创新绝非仅依赖技术工具,更体现在教育理念与培养模式的重构。在课程设计上,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跨专业融合的知识图谱,让数学思维与生命科学碰撞、人文素养与工程实践交融;在教学方法上,变“灌输式”为“探究式”,通过课题驱动、项目实践,鼓励学生在试错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在评价体系上,突破“唯分数论”,以创新成果、实践能力、社会贡献为标尺,为不同禀赋的学生搭建个性化成长平台。从勤学积累到笃行实践,再到以求是创新回应时代之变,这三重维度构成教育工作者的躬耕姿态。
永葆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教育的本质,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生命对生命的唤醒。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责任使命,面对的是一个个跃动着青春活力、怀揣着美好憧憬的鲜活生命,唯有以爱为舟,方能在育人的长河中抵达理想的彼岸。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这份仁爱,是教育的起点,更是贯穿教育全程的核心力量。教师的仁爱之心,源自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这种爱,是将对党和国家的赤诚,熔铸为培育新人的信念;是将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倾注于精心设计的课程;是将对莘莘学子的关怀,转化为助力成长的行动。教师当严爱相济,课堂上,以渊博学识点燃求知火种;生活中,用言传身教树立人格标杆;成长路上,借科学方法破解发展难题。坚守仁爱之心,更需要教师涵养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教育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师应赓续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内核,秉持奉献之心,将毕生所学化作滋养学生的甘霖,守护每一名学生独特的成长轨迹。我国中西部农村及边远地区的广大教师,正是以敬业爱生为信念基石,方能在清苦生活中坚守理想之光,于艰难条件下不改教育初心,用知识与心血为农村学子搭建起通往梦想的阶梯,让希望在广袤的土地上萌芽生长。
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胸怀天下”是格局,“以文化人”是使命,二者结合,才能让教育既有民族根基,又有国际视野。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时代脉搏的把握者与精神航道的引领者。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面对学生的思想困惑,教师需以历史纵深为镜,以全球视野为尺,将复杂的国际形势转化为鲜活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中外对比中读懂中国道路的独特性,在古今思辨中构建理性客观的世界观,培养他们立足中国、胸怀世界的大格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构筑起民族的精神根基,更成为人类文明宝库中独特而璀璨的瑰宝。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双重使命,需深入研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提炼出契合时代需求的精神内核,将文化的精髓巧妙融入教学的点滴之中。无论是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还是日常的言传身教,都应成为传递文化基因、塑造学生品格的宝贵契机,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学生心田破土而出,长成守护精神家园的常青树。同时,教师还应秉持兼容并蓄的胸怀,引导学生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以开放姿态对话世界文明,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栋梁之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提出“四有”好老师,倡导成为“大先生”,到强调培养“教育家型教师”,凝练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不断深化。广大教师当以教育家精神锤炼成长,谨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宏愿,着力培养更多满怀爱国热忱、勇担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网站编辑: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