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专题库 > 上好思政课 >
党建网 > 专题库 > 上好思政课 >

打造“四型”党支部:释放高校学生党员的青春力量

发表时间:2025-07-21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易卿鋆 程成 檀朝桂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在学生中组织、开展各项党的工作的基层组织,直接担负着在学生中引领学生思想、凝聚学生力量的重要职责。

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战斗力、向心力、凝聚力,是新形势下“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把各领域广大群众组织凝聚好”的必然要求。

学生党支部应当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充分展现学生党员昂扬向上的青春力量。

未雨绸缪抢先手——打造组织型学生党支部之基。“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我们党之所以能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就在于自身所拥有的强大组织优势和巨大组织能量。作为党在高校的基层组织,学生党支部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阵地。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建总要求,加强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必须着力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力,将组织化建设摆在学生党支部发展的突出位置。为打造组织型党支部,需要学生党支部夯实规范组织建设,从支委选拔标准、党员培训制度、管理考核制度、支部组织生活等方面精准发力,久久为功。一是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标准进行支委选拔与新党员培育,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二是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部署、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教育活动,加强支部党员理论教育;三是在党员的规范化管理中,要严格落实管理制度,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结合支部成员表现与学习生活实际,为支部党员学习生活实际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在支部范围内形成良好的进取氛围。

持之以恒寻抓手——推进学习型学生党支部之路。学习型党支部,即党支部在推进党的各项建设中着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支部成员能够自觉把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摆在突出位置。从《共产党宣言》到《怎么办?》,从《毛泽东选集》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些跨越时空的文字,总能从油墨香里流淌出真理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党的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这些特质鲜明的党内集中教育,总能为学生党员的精神底色增添新的亮色;从学生党员自主学习,到以党带团推进理论学习,再到党支部结对共建学习讨论,在多元主体互动的学习教育实践中,总能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扎实的学识是发挥先锋作用和进行创新的根基。推动学生党支部持续健康发展,建设学习型学生党支部,就是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力。一是学生党支部可邀请学院“理论导师”定期导学、领学、促学,二是可以建立读书分享会常态化机制,学生党员轮流主讲,聚焦提升政治引领力,三是可以将理论学习成果运用于社会实践,积极开展各项课题研究。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应当持续为大学生党员“除草”“施肥”,筑牢理论根基,帮助其“开花”“结果,”甚至是取得丰硕成果。

奋楫笃行显本手——铸就先锋型学生党支部之魂。“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学生党支部是优秀大学生青年的聚集地,大学生党员既是党组织中最年轻的新生力量,又是社会生活中最具活力、最具生气的力量群体,更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征程中的中坚力量,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加学生党支部的向心力。从班级到学院学校,乃至社会,大学生党员都应该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为思想的表率、学习上的标兵、生活上的榜样,成为帮助他人与奉献社会的贴心人与用心人。学生党支部一是要积极设立提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岗位,鼓励学生党员在班级、学院、学校内发挥积极作用,积极推动大学生党员走向社会,走向社会实践;二是要健全机制,通过设置组织领导机制、榜样示范机制、教育培训机制等一系列举措确保先锋作用实效,提高整个学生党支部的先锋底色;三是要积极响应上级党委相关安排,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社会所需,因时因地开展各项活动,彰显学生党支部成员服务国家与社会的初心。

“智慧党建”施妙手——培养创新型学生党支部之才。在夯实组织基础、发挥先锋作用、深化理论学习之上,创新是驱动支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能。数字技术打破了时空限制,让理论学习更鲜活、组织管理更精细、学习沟通更顺畅。在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史”虚拟仿真实验室中,学生党员可以通过数字虚拟技术游览众多党史教学场馆,数字赋能使得学生党员上了一门“足不出校”的精品党课;在“智慧管理平台”相关项目中,党支部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精准掌握每一名党员的相关信息,信息化建设使得党支部组织管理得“井然有序”;在“智慧学习平台”的构建中,党支部依托人工智能算法,为党员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互动研讨主题,使得“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这些科技赋能的实践深刻表明,将创新的“种子”深植于支部肌理,不仅精准契合新时代学生党员特点、提升管理效能与学习体验、增强支部凝聚力,更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学生党员的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党和国家培育创新型后备人才。(作者单位: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站编辑:王博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