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汕头金平区: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品牌
中共汕头市金平区委宣传部
近年来,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依托辖区内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教学资源,创新教育模式,联动各方资源,推动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与区域发展紧密相连,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品牌,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魅力、感受区域发展成果,在潜移默化中坚定文化自信、传承特色文化、厚植家国情怀,主动融入“百千万工程”等重点工作,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创新教育模式,树立思政“大品牌”
强化组织发动,制定工作方案,加强各部门协调联动,构建“学段衔接—资源整合—多方联动”的“三位一体”体系,改革创新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将思政课与非遗文化、红色文化和潮汕特色文化相结合,与研学旅行、劳动教育相结合,壮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集群,以“沉浸式+立体化”场景打造具有金平特色的思政教育品牌。一是打造“非遗文化+思政教育”模式。通过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非遗技艺实践课等形式,将“自上而下”的理论教育与“自下而上”的民间叙事相结合,让学生在英歌舞、瓦片画、潮剧、剪纸等非遗体验中深刻感受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和“人民创造历史”的深刻内涵。如,组织中小学生前往小公园潮汕文艺人才一条街开展研学活动,沉浸式体验非遗之美;邀请非遗瓦片画传承人陈思华老师为中小学生讲授瓦片画的历史和创作,让学生在欣赏并亲自制作瓦片画的过程中领略非遗文化的魅力。二是打造“红色文化+思政教育”模式。依托开埠文化陈列馆、侨批文物馆、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汕头站)、同文学堂等红色教育基地,通过馆校合作、“博物思政”等形式,让红色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如带领学生深入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汕头站)参观研学、开展“我家乡的红色故事”红色革命遗址随手拍活动等,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红色基因,树立爱国情、激发强国志。三是打造“潮汕特色文化+思政教育”模式。将潮汕特色文化元素融入思政课,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堂吸引力,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筑牢文化自信根基。如,聿怀中学海滨校区举行“赓续年味向善留住乡愁向汕”为主题的思政课,师生代表集体朗诵现代诗《春节非遗赋》,绘制《潮汕春节年俗》思维导图,在老师的带领下现场学习跳英歌舞,让同学们深切体会到潮汕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将“年味”中的向善传统与“乡愁”中的家国情怀融入育人全过程。
整合多方资源,打造思政“大平台”
立足辖区资源禀赋,凝聚多方合力,有效整合人才、文化、场地资源,探索出一条具有金平特色的思政教育创新路径,推动思政教育从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一是强化部门协调联动。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教育部门统筹协调、各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大思政”格局。教育部门发挥组织协调优势,挑选组织各学校学生代表参与活动;高校提供专业人才智力支持,选派学生代表与中小学学生共同参与研学,发挥朋辈引领作用;文旅部门整合辖区内文化阵地资源,为活动提供丰富的文化素材;社区干部工作队从政策引导、资源调配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从而实现教育资源和地区资源的优化配置,为“行走的思政课”提供坚实保障。二是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邀请高校专家学者、乡土非遗传承人等加入思政教师队伍,针对中小学教师开展专题讲座和培训活动,建立分享交流平台,打造一支既懂思政教育又热爱本土文化的思政教师队伍,不断提高其实践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思政教育活动的持续开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三是用足用好辖区资源阵地。立足潮汕文化沃土,依托“百千万工程”典型社区等乡土阵地,开展“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思政课程。如在省级“百千万工程”典型社区西陇社区开展“行走的思政课”,以“社区导览+非遗课堂+自由创作”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感受西陇社区的人文底蕴和发展成果;在侨批文物馆开展侨批文化宣传活动,通过现场讲解和书写侨批体验,培养学生敢为人先、敢闯敢拼的精神。结合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突出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因地制宜打造独具特色的“文享金平”等活动品牌,开展“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学科学理论”等主题活动,进一步丰富农村未成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深化教育成果,构建思政“大格局”
通过“行走的思政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将“百千万工程”与青少年思政教育相结合,构建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的“大思政”育人格局,进一步凸显思政教育的社会辐射效应,实现“教育—社会—文化”良性互动。一是提升思想素养。让思政教育从“纸上”走到“地上”,使思政教育不再是书本上的生硬文字,而是一个个可触可感的鲜活故事,从单向灌输到沉浸式教学,让思政教育“活”起来、让育人链条“通”起来、让育人力量“聚”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帮助学生在知行合一的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理论、掌握知识,引导他们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二是弘扬特色文化。将英歌舞、粿文化、侨批文化等非遗项目,潮汕文化历史、红色文化资源和民俗传统融入思政课堂,将乡土素材、红色素材转化为具象化教学内容,使思政教育更具地域特色和亲和力。串联“历史—现实—未来”逻辑链,让学生在体验本土文化中厚植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记住乡愁的同时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责任感。三是扩大“百千万工程”影响力。围绕“百千万工程”建设成果,在西陇社区、沟南社区等“百千万工程”典型社区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带领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深刻感受“百千万工程”带来的显著变化。如,鮀莲街道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因村制宜构建“强村公司”,成立“胜意佳粿”粿品工坊,为集体经济注入循环动力,逐步实现强镇兴业富民的目标。通过思政大讲堂,引导学生参与全区志愿服务工作,协助指挥交通、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积极主动融入“百千万工程”方方面面,带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