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专题库 > 上好思政课 >
党建网 > 专题库 > 上好思政课 >

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校“大思政课”铸魂育人实践路径

发表时间:2025-05-19 来源:形势政策网

杜  曦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建设党和国家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显著增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讲话推进高校“大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推进高校“大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校思政课建设适应思政课内涵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推动党的建设与“大思政课”建设同频共振、协同育人,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一、以党的政治建设保证“大思政课”育人方向

讲政治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也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鲜明特征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必须强化政治引领,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于“大思政课”建设的全过程,教育引导广大高校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首先,明确政治目标。“大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课程,目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思政课”建设紧扣这一价值旨归,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激励青年学生自觉投身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去,为党和国家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其次,要锚定首要任务当前,“两个维护”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要求,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大思政课”建设要真正将这一任务融入高校思政育人实践的全方位、全过程,引导大学生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记“国之大者”,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

最后,要强化政治属性。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牢牢把握“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政治属性把“大思政课”建设作为党领导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重点强化青年学生政治信仰提高其政治觉悟,从而夯实政治根基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

二、以党的思想建设增强高校“大思政课”育人实效

党的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就是用党的科学理论凝心铸魂。当前“大思政课”建设还存在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足等突出问题。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必须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学生头脑,充分发挥党的思想建设的基础性作用,让广大青年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

一是用党的创新理论夯实“大思政课”理论基础。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亟须用党的思想建设正本清源、立根固本,“大思政课”建设应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从思政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思想特点出发,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并以此主要内容构建“大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以党的思想建设筑牢思政课建设根基,用党的创新理论推动“大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提升“大思政课”育人实效的应有之义。

用党的红色资源优化“大思政课”教学内容。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红色传统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和精神密码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各地各校应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深入挖掘红色遗产精神精髓鲜活的案例丰富的素材讲好红色故事,增强“大思政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红色基因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善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红色历史,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引导学生以史明智,以史增信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协同育人作用

三是用党的主题教育拓展“大思政课”教学方式。要全面提升“大思政课”教学质量,增强育人实效还需要教学方式改革创新上下功夫要善于利用党的主题教育拓展“大思政课”教育教学平台。把“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等主题教育与“大思政课”教学一体推进,坚持以党内教育引导和带动“大思政课”教育。以重大纪念日、党的代表大会精神宣讲为契机,重点抓好入党积极分子、青年党员理论学习采取志愿服务、拍摄视频、场馆讲授、知识竞赛等方式,将主题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从而教育引导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

三、以党的组织建设优化高校“大思政课”育人格局

严密的组织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当前“大思政课”建设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支持保障不强的问题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关键在党需要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体系的强大优势,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育人新格局。

从工作格局上看,“大思政课”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严密的组织体系,健全的组织架构,汇集多元育人主体,整合丰富育人资源。一方面,在校内建立学校党委统一领导,教务、学工、宣传、校团委等部门联动、二级院系落实推进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在校外建立各级党委领导教育、宣传、科技、文化、生态等相关部门负责,社会各方力量的相互协作、同向发力多元共建格局。全员参与是形党的领导是魂。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主心骨”,充分发挥各类育人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各方共识,开创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新格局。

从支持保障来看,加强党对“大思政课”的领导,还要靠各层级、各领域的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支持和保障“大思政课”建设有序开展。“大思政课”是将思政小课堂拓展延伸到社会大课堂,利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活实践教育引导学生。这一过程不是自发的,需要发挥党组织的组织宣传、号召凝聚的优势,把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延伸到“大思政课”建设的各个领域。一是突出示范引领发挥社区党委主心骨作用,率先打造一批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示范点作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二是强化志愿服务将志愿服务与学校党建工作相结合,组织师生党员、骨干分子、入党积极分子开展政策宣传、环境保护、文明倡导等志愿服务活动,凝聚向善向上正能量。三是强化统筹协调。各级党委做好“大思政课”建设的总体谋划,使基层党组织有效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格局中,通过提供政策支持、制度保障条件支撑,进而为推动“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以党的队伍建设充实高校“大思政课”育人师资

党的队伍建设是党的战略性的工程,只有党的队伍建设过硬党的领导才能坚强有力。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环节。当前“大思政课”建设还存在教师数量不足队伍质量不高的问题。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需要以党的队伍建设充实高校“大思政课”师资队伍,构建专兼结合、德才兼备的“大师资”体系。

一是要善选“大师资”挑选一支政治过硬、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条件。首先,善选“大师资坚持以德为先的原则,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重点考察师资队伍的政治忠诚和政治担当能力,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情怀的人讲情怀。比如邀请在新冠疫情、脱贫攻坚、地震灾情等大考中交出优秀答卷的模范党员及党员干部作为授课教师,发挥榜样作用、增强育人实效。其次善选“大师资”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优化年龄结构、专业结构,优中选优。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标准,严把思政课教师准入门槛配齐配强“大师资”队伍。

二是善育“大师资”。培养一支专业性强、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是推动“大思政课”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级党委要把“大思政课”摆上重要议程,协同高校思政教育部门,推进“大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精准开展思政教育能力培训,全面提升专兼职教师专业素养,实现党务和业务能力同向发力,满足育人的大需求。同时各高校应支持思政课骨干教师到党政机关或基层党组织挂职锻炼、实践研修,通过培育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的“大先生”,不断提升“大师资”队伍教学能力。

善用“大师资”。在各级党委和教委的指导下,创新“大思政课”教学模式,打造“师生同台”“双师同堂”“一课多师”等示范课堂。通过用好“大师资”,汇聚“大合力”让思政课堂真正“活”起来,“火”起来。此外,党政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讲思政课,以讲促学、以讲促建,切实提升“大思政课”教学质量,不断增强铸魂育人效果。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强党对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工作的领导,是回答好“强国建设、高校何为”这一时代命题的根本保证。只有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发挥在“大思政课”建设中总揽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确保高校“大思政课”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只有以党的思想建设为基础,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才能使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强基固本、行稳致远;只有以党的组织建设为支撑,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开创高校“大思政课”全面育人新格局;只有以党的队伍建设为重点,严格把好选人育人用人关,才能培育出政治过硬勇于担当德才兼备大师资队伍。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推动党的建设和“大思政课”建设融通互补、同频共振,打造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阵地,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为成都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网站编辑:王博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