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专题库 > 上好思政课 >
党建网 > 专题库 > 上好思政课 >

高校党建引领“大思政课”建设实践路径探究

发表时间:2025-02-26 来源:成都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成都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古威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就是要不断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方向性、根本性问题,为推进高校党的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作为教育事业的战略性、基础性、根本性工程,思政课建设在党中央的关心和领导下,在思想引领和铸魂育人等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思政课建设放在建设教育强国的首要位置,不断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带动引领作用,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环境有了根本性转变,思政课改革创新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党组织要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对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思政课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的领航作用。
大思政课建设是目前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高校党建在推动大思政课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新时代高校党建引领大思政课建设,重点从三个方面进行着力。第一,高校党建要紧扣大思政课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不断丰富和完善大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党的创新理论发展需求让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生动实践有机融入大思政课教学内容,紧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第二,高校党建需要围绕大思政课建设的标准和要求,锻造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优先选拔政治素养强、教学能力优的教师担任主要工作。深刻挖掘大思政课建设内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和考核体系,提升相关教师对于大思政课的认识,让教师在大思政课育人培养方面能结合当下学生思想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避免传统意义上的说教。第三,高校应充分发挥协同育人机制的优势,采用符合00后学生兴趣爱好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大思政课的教育成效走深走实,让学生在大思政课实践中有获得感、满足感。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文化人,增强党建引领感染力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创造的一种独特文化形态,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红色文化具有强烈的精神感召力和思想渗透力,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高校党建引领大思政课的建设,要用红色文化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大思政课的感染力。尤其是结合当下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将红色文化的内容同新时代的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对红色资源的有效运用,增强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感知力和认同度,并自觉传播红色文化。高校党组织可以结合所在地实际情况,深度挖掘红色资源,通过开展主题研学参访、三下乡实践活动、红色剧目排演等多种形式,丰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最终达到入脑入心的目的。
在红色文化育人中,要突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学习应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体系。这一精神谱系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优良作风,是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孕育的精神标识,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的集中体现。依托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学习领会,能有效促进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工作的同向同行。
高校可以基于党建和大思政课工作实践,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所孕育的一系列伟大精神有机融入大思政课的课程内容,通过对这些精神谱系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提升学生的政治领悟力和政治判断力。除了老师讲解,还可以组建学生宣讲团、学生讲解大赛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用同龄人感兴趣的方式和手段来讲解,增强精神谱系的内在感染力。通过这样的方式,还能有效解决高校党建工作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自为政、结合不紧密的问题。
(二)协同育人,增强党建引领号召力
协同育人,就是要通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建引领大思政课建设的体系,提升大思政课的逻辑紧密性和联系性,搭建“党组织—教师—学生”的交流互动机制。在提供内容平台的同时,也积极加强阵地建设,用好主题红色宣传阵地、党员活动室等载体,实现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作用。首先,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对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体把关,重点将当前党的创新理论中的热点问题和重点问题转化为大思政课的教学资源。其次,通过学情分析,着重关注当下大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特点和学习兴趣等方面的诉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在此过程中,高校党组织还要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打破大思政课就是思政课的观念桎梏,让各学科各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其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大思政课教师的师资结构和知识结构,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此拓展协同育人的空间。
要做好协同育人,还要做好全局的统筹规划设计,提升高校党建工作对于各类教学资源的协调调度水平。在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的实际应用中,学校要统筹规划好各类教学资源的灵活运用,首要突出政治引领和思想引领的要求,重点关注各类教学资源在大思政课教学方面的适配性,结合所在学校具体实际,优化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从学校层面还要鼓励青年教师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合理引入当下最新的科技研究成果,充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等数字化手段,帮助教师做好对各类教学资源的整合应用。
(三)强化制度保障,增强党建引领执行力
高校党建引领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上,更需要落实落地,学校要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助力高校育人功能的高质量开展。在制度保障方面,可以从优化教育评价体系和建立反馈改进机制两个方面来加强。优化教育评价体系,主要目的是更客观更全面地反映大思政课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涉及教学专业知识的问题由教学主管行政部门负责研判分析,而涉及思想性、意识形态方面的共同性问题则应该由学校党委牵头进行研判分析,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党建引领解决思政教育实践问题的重要作用。建立反馈改进机制,主要目的则是加强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发现问题的分析和总结。高校党组织可以运用完备的基层党建工作渠道,及时搜集整理教师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炼出具有共同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并加以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
大思政课建设是新形势新任务下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高校党建要通过各种方法不断增强高校党建的感染力、号召力和执行力,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网站编辑:王博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