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连云港赣榆区:用活红色资源 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谢春岐
近年来,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立足本地丰厚的红色资源禀赋,创新探索“资源整合、教育引领、活动赋能”工作新路径,全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固本强基:锻造大思政育人主力军
广纳贤才,扩容“师资库”。构建“专职思政教师+兼职导师”的复合型队伍。汇聚优秀离退休干部、教师、退伍军人、党员、道德模范等社会贤达,确保“大思政课”校内校外皆有人讲、讲得好。精研深训,提升“硬实力”。成立1个区级名师工作室,孵化骨干教师。举办“红色铸魂、思政立心”能力提升集训,特邀中央党校精品课名师示范教学,全面提升教师政治素养、理论功底与教学艺术。破解“沉默”,激活“讲解力”。针对场馆“无声”痛点,宣传部联合多部门开展“山河铭记红色回响”宣讲大赛,选拔聘任百名优秀红色讲解员,常态化进驻名人馆、博物馆等场馆,变“沉默展厅”为生动“校外课堂”。
守正创新:构建大思政课程新体系
深挖本土,打造“精品课”。联动党校、史志办、教育局,深研赣榆抗战史,如抗日山、青口十八勇士等,组织专家教师打磨选题,评选特色精品课,形成核心课程资源。流动授课,检验“满意度”。精品课教师走出校园,深入红色基地、文化场馆、全区中小学进行巡回授课。引入现场满意度调查与打分排名机制,扩大优质课程覆盖面。军地联动,开辟“实景课”。与河北保定“青口十八勇士”建立通联,开展“传承红色血脉·共铸英雄丰碑”学连史、赠连旗、唱连歌共建活动。组织学生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实况直播,在华中路小学开设实景教学,通过短视频矩阵与实地探访战斗旧址,实现军地“双向奔赴”的红色精神传承。
科技赋能:焕发红色场馆新活力
阵地提效,服务“常态化”。宣传部、文体广旅局、属地镇合力推动抗日山革命烈士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博场馆常态化、制度化开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内容升级,展示“现代化”。争取中央专项资金,完成抗日山革命烈士纪念馆改陈布展及红领巾水库历史展览馆建设,同步推进青口十八勇士纪念馆等场馆全面提档升级。科技加持,体验“沉浸式”。策划“跟着主播去探馆”“追寻|你的足迹”系列报道,运用AI技术“复原”赣榆战斗场景。利用清明、抗战胜利纪念日等节点,组织缅怀纪念与研学活动。
融合传播:唱响红色文化主旋律
深挖史料,编撰“活教材”。系统整理红色历史,拍摄纪录片《铸魂抗日山》,编撰出版《抗日山——一个民族的魂魄》《彭雄传》《滨海烽火》等多部著作,录制相关影碟资料,构建丰富鲜活的思政教育素材库。聚焦国防,厚植“家国情”。联合人武部常态化开展国防教育和征兵宣传。强化“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社会荣誉感和报国使命感。矩阵宣传,扩大“影响力”。构建“阵地+媒体+全民”三位一体教育模式。依托“赣榆发布”“红榆伞”公众号开设“红色赣榆·烽火长歌”专栏,展播纪录片、广播剧、文献短片、英烈后代专访等精品力作,持续增强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
实践育人:培育“红色传人”生力军
活动铸魂,深化“六个一”。常态化开展“强国复兴有我”主题教育。创新实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我来学”大讲堂、“我寻访”研学、“我品读”征文、“我先行”志愿、“我传承”体验、“我主讲”讲解大赛等“六个一”工程。光影育人,浸润“二十年”。连续20年开展爱国主义电影进校园。配套开展观影征文和“画说电影”活动,以影视艺术深化德育成效。军校砺志,锻造“强体魄”。推广“夹山小学少年军校”模式,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红色资源,开展讲座、军训、军营观摩、寻访及军事化管理五项活动。对中小学生实施军训与红色精神体验,锤炼意志、强健体魄。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