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 经验交流 >
党建网 >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 经验交流 >

湖南衡阳:精心打造本土理论宣讲栏目《衡有道理》

发表时间:2025-09-05 来源:党建网

姚广苏   

湖南省衡阳市创新理论宣讲思路,以“小切口”破题、“短视频”发力,精心打造本土理论宣讲栏目《衡有道理》,受到群众喜爱追捧和广泛好评。《衡有道理》突破“讲者自说自话、听者难以共鸣”的困局,以“问道”姿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从“文件里”“会场内”走进“屏幕前”“心坎中”,为打通基层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蹚出了一条新路径。

紧扣“人民性”脉搏,让理论宣讲“植根乡土”

打通“最后一公里”,关键是要“接地气”。理论宣讲若脱离群众需求,便如“无根之木”;若远离生活场景,则成“无源之水”。《衡有道理》的破局之道,在于将“人民性”贯穿始终,让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问需于民,让选题精准对接“民之关切”。“理论宣讲要解渴,必先知群众缺什么。”栏目组将“需求调研”作为栏目策划的“先手棋”,深入衡阳市12个县(市、区)的社区广场、乡村晒谷场、企业车间开展“蹲点式调研”雁峰白竹皂社区,与晨练的老人聊“社区养老”;在衡台九村,和种粮大户谈“粮食安全”;在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与一线工人议“高质量发展”......同时,紧密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衡阳的生动实践梳理出基层群众最关心的高频题。取材于地,让叙事深植“本土基因”。栏目拒绝“空泛解读”,坚持“用衡阳人讲衡阳事、用衡阳景说衡阳理”。主讲嘉宾既有党校理论专家也有基层干部,他们用乡音方言、本土案例阐释理论从“耒阳矿区复绿生态治理”讲述生态发展的转化,到常宁水口山经济开发区获评“湖南省绿色园区”走上绿色发展之路,让群众在“看得到的变化”“摸得着的实惠”中,真切感悟“大道理”的实践力量。

创新“故事化”表达,让理论宣讲“声入人心”

理论宣讲的感染力,不在“嗓门大”而在“人心近”,不在“调子高”而在“共鸣强”。《衡有道理》跳出“照本宣科”的桎梏,探索“故事讲述+理论解读”的融合路径,让理论从“文件里”走到“心坎上”。以“短视频+微场景”实现故事轻量化呈现——让理论可看、可感、可触。栏目组紧扣传播规律,将每期内容浓缩为6分钟短视频。在场景选择上,栏目坚持“哪里有群众,镜头就对准哪里”。在呈现形式上,栏目打破“单一镜头”的局限,融合“实景+动画+数据”的多元表达。如第12期《两个融合的生动实践——推动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用“三条线索”串起故事——一条是游客在“千年中山路”的“体验线”,一条是居民从开发区搬回老社区的“生活线”,一条是“2024年国庆长假衡阳25家景区接待782.21万人次、收入15.4亿元”的“数据线”。三条线索交织,既展现了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融合带来的鲜活图景,又用数据印证了融合发展不是口号,而是真正的获得感。以“乡语+共情”实现故事口语化转化——让理论“能记、能说、能传”。栏目组坚信最生动的语言在田间地头,巧妙使用基层一线“同期声”的表达。面对“为何要抓产业振兴”的问题,种植户一句“种了50多亩黄贡椒,腰包鼓了,楼盖了,媳妇娶了”的回答,比任何政策解读都更有说服力;嘉宾的理论讲解也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乡言俚语——“乡村振兴了、产业振兴了,乡愁就变成了回家的盼头”。种转变,不是形式的“花架子”,而是对“理论要掌握群众”规律的深刻遵循。

构建“矩阵式”格局,让理论宣讲“全域回响”

移动互联网时代,理论宣讲的影响力不仅在于“讲得好”,更在于“传得远”。《衡有道理》构建起“线上裂变+线下渗透+日常浸润”的全矩阵传播模式,推动理论声音从“单点传播”走向“全域共振”。线上线下联动,让理论刷屏全网、落地生活。线上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为核心引擎,同步在红网、新湖南等省级媒体首发,每期节目推出后,各市级媒体平台、县级融媒体APP、微信公众号转发推介,推动内容迅速“刷屏”全网。线下则依托电台、电视台、户外电子屏、4.3万余个“村村响”广播等传统阵地,并针对影院、商圈、公园、主要路段等人群聚集场所重点投送,实现“大屏小屏同频、线上线下共振”。日常浸润、常态化传播,让理论驻心长留。栏目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红网、看衡阳APP等新媒体客户端开设固定专栏,方便群众随时回看往期节目,实现“理论学习不打烊”。同时,主动融入全市宣讲大格局,结合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支部主题党日活动、集中宣讲等,将节目作为“暖场素材”或通过喇叭音响、大屏幕循环播放;依托本土特色“四会一课”模式(屋场恳谈会、广场故事会、大众读书会、校园思享会、音乐党史课)宣讲,深入机关、社区、校园、军营和新兴领域等开展“流动宣讲”,让理论宣讲从“一时火”变为“持久热”,最终实现“理论扎根群众、思想融入生活”。

聚焦“长效性”建设,让理论宣讲“常讲常新”

理论宣讲的生命力,在于“常讲常新”的迭代能力。《衡有道理》构建起“调研-实践-优化-再传播”的动态生长机制,让栏目既能“扎根乡土”“声入人心”“全域回响”,又能在时代变迁中持续焕发新活力。以“群众之声”为尺,校准宣讲“生长方向”。将调研贯穿栏目全周期,建立“线上+线下”双重反馈机制。线上每期节目后开通网友留言评论,及时收集受众反馈信息;线下组织“宣讲效果回访团”,深入社区、乡村、企业、学校征求意见,让理论宣讲始终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以“时代之变”为镜,创新宣讲“生长形态”。栏目组敏锐捕捉技术变革的新趋势,在“+科技”融合层面试水“AI+理论宣讲”新场景,使用AI平台辅助完成视频制作,推出“AI虚拟数字主持人”等,深受观众好评。以“队伍之强”为本,夯实宣讲“生长根基”。以《衡有道理》为平台,培育出一支“专家+百姓+青年”的复合型宣讲队伍。一方面,组建“理论嘉宾团”,邀请党校、高校理论专家、政策研究者为栏目内容“把脉”,确保理论深度;另一方面,选拔青年宣讲骨干,通过线下主题微宣讲比赛活动等措施,从基层一线、新兴领域、高校学生等群体中选出青年宣讲员,组建《衡有道理》微宣讲队,并将其培养成“会讲理论、掌握政策、善用案例、懂说乡音”的理论宣讲后备人才。

(作者单位:中共衡阳市委宣传部、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站编辑:孟雅睿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