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 经验交流 >
党建网 >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 经验交流 >

宁夏各地扎实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发表时间:2025-05-14 来源:中国文明网

宁夏各地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全面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完善制度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各地不断健全完善机制,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取得新成效。吴忠市颁布《吴忠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条例》,编制《吴忠市革命旧址文物保护规划》,制定《吴忠市红色文化、革命文物遗址名录》,将35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遗址、562套1146件可移动革命文物纳入自治区革命文物保护名录。固原市颁布实施《固原市须弥山石窟保护条例》《固原市北朝隋唐墓地保护条例》《固原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扎实开展文物行业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和文物保护违法案件查处,构建完善文物保护政策法规体系。青铜峡市创新构建军地协作机制,针对68公里明长城中三分之二段落位于军事管理区的实际,与驻训部队逐年签订《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协议》,明确驻训部队对军事管理区内的文物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保障责任,杜绝文物损坏行为。

注重价值挖掘,厚植文化自信。各地将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传承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充分挖掘蕴含其中多重价值,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嵌入生活、融入日常。永宁县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对全县非遗传承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对永宁民歌、叭喇鞭等濒危非遗项目进行抢救性保护,挖掘相关曲谱、材料与实物妥善保存,结合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指导创排叭喇鞭课间操《我是宁夏川的娃》,在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与传承意识的同时让濒危非遗项目重焕生机。利通区建立“文物局+乡镇文化站+第三方技术团”小分队合作机制,全面做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普查和宣传等基础性工作,推出“品非遗”“研非遗”“学非遗”等特色美育课程,让传统民间文化技艺在青少年群体得到传承。红寺堡区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学校思政课程,积极打造国学经典、非遗传承等特色宣传阵地,持续推动“一校一品”建设,构建起“传承+创新+实践”三位一体的文化育人体系。

探索活化利用,引领创新发展。各地扎实做好结合融入文章,推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不断丰富保护内涵‌。中卫市以保护、利用并重为导向,争取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资金,完成中卫高庙、鼓楼、长城等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改善提升文物保护现状,并组织农民画、剪纸、沙石画等非遗项目走进沙坡头景区、金沙岛、黄羊古落等景区进行展览展示、互动体验,助力文旅融合发展。兴庆区紧密结合历史文化名城改造项目,探索文物保护利用与城市更新实践路径,创新举办银川市“光辉历程·古城新韵”历史文化名城点亮活动,将古建筑与科技光影巧妙融合,融入国风舞蹈、民乐演奏、非遗体验等传统文化节目。原州区以须弥山石窟、战国秦长城等景点为依托,将非遗项目融入旅游活动,开发历史文化游精品线路,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体验剪纸、抟土瓦塑等非遗技艺,感受独特的文化魅力,年接待游客量达200万人次以上。

借力科技赋能,提升活化水平。各地积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推动数字化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吴忠市积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长城、古渠等不可移动文物开展三维激光扫描和高精度建模,建立数字档案,实现动态监测,打造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景区“古今水工”数字展陈项目,推出“理响直播间”线上平台,增强文化遗产的互动性与传播力。西吉县依托“智游西吉”构建智慧文旅体系,运用数字展陈技术打造沉浸式云展厅,开发文物IP元宇宙互动项目,实现“一物一码”全息展陈。海原县加强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投入资金百万元,对1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利用数字化手段开展抢救性记录工作,通过文字记录、影像拍摄等多种方式,详细记录传承人的技艺、经验和故事,存凭留史。

供稿:宁夏回族自治区文明办宁夏文明网

网站编辑:朱琳瑄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