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衡有道理》网络宣讲栏目
提升理论宣传感染力传播力
刘春晖 李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围绕这个首要政治任务,衡阳市委宣传部策划推出《衡有道理》理论宣讲栏目,为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网上理论宣讲栏目的创新发展探索新路径,提升新成效。
集合优质团队,推动制作精品化
《衡有道理》将导向和内容作为栏目建设的基石,集合主讲嘉宾、台本策划、导演制作团队,制作有声有色的理论宣讲视频。
一是精准选定主题。栏目坚持鲜明的政治导向,每期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内容为主题,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聚焦干部群众实际理论需求,深入基层调研,广泛征集话题,遴选主讲嘉宾,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直面问题,探寻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与群众关切之间的最佳契合点,确保选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精心策划台本。栏目探索出“理论+故事+实践+白话”的短视频表达方式,组建“主讲嘉宾+相关领域专家+专业编写人员”的台本策划小组,围绕选题精心编写台本。深入探访党的创新理论在本地的生动实践,实地寻访群众身边真实发生的能引发兴趣、激发共鸣的案例故事,以理论为核心、以故事为引入、以实践作支撑、以白话来阐释,做到有血有肉、深入浅出。同时,把握理论阐释的逻辑层次、节奏语速,确保理论阐释科学精准、语言鲜活、贴近受众。
三是精细拍摄制作。组建专业化导演制作小组,在6分钟左右的时长内,围绕台本对每期节目视频进行二次创作。把镜头对准普通群众生产、生活、劳作等日常,精心设计每句台本拍摄的道具、布景、构图、调色、运镜,逐帧为台本量身匹配视听元素,用传统电视的蒙太奇手法和新媒体快节奏、碎片化剪辑塑造节目风格,让理论节目在视觉上“活”起来、在听觉上“动”起来。
构建互动课堂,提升观学体验感
《衡有道理》以创新为生命,围绕理论宣讲视频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有效性,着力在加强互动性、提升体验感上下功夫,持续释放理论宣讲的独特魅力。
一是推动文本与视频互动,增强学习体验。将文本和视频放在同一页面中,是《衡有道理》搭建学习场景的探索和尝试。一方面,文本的思想性更强,观看视频时方便推敲理论细节;另一方面,视频以其特有的表达手法,对理论进行通俗化阐释和演绎,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这种方式较好地克服了视频学习难消化、文本学习不生动的难题。
二是推动理论与实践互动,创新沉浸体验。《衡有道理》以宣讲党的创新理论为根本,精选衡阳本地的实践做法和案例故事来解读,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地方的实践注脚。采用现场访谈的形式进行录制,沉浸式打卡体验身边的中国式现代化点滴事件,既讲清了理论结合实践的具体指向和现实要求,又用具体案例展现了具象化的理论,增强了切身感受和教育效果。
三是推动地方化与大众化互动,提升观众体验。栏目组广泛走访、深入调研,足迹踏遍全市七县(市)五区的农村村落、城市社区和企业厂矿,采访了党员干部、农民、工人、学生等各类社会群体,充分了解不同群体的理论需求和喜好,实现了“量体裁衣”的效果,群众对这种“私人定制”爱听爱看。同时,《衡有道理》抓住了基层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把理论宣讲、典型宣传有机融合,把本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典型举措推向全网,激发共鸣、引发思考。
整合推广渠道,拓宽传播覆盖面
《衡有道理》围绕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传播趋势,以提高触及度、扩大覆盖面为重点,不断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
一是矩阵化传播同步上线。每期节目上线后,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红网等官方平台首发,通过多平台矩阵账号同步上线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动各级宣传骨干队伍在微信群、朋友圈、公众号上积极转发推介,以便迅速在全网铺开,自推出11期节目以来,网络总浏览量突破2亿、单期均超1500万。同时,通过电台、电视台、户外电子屏、“村村响”广播等宣传阵地进行全方位线下覆盖,并针对影院、商圈、公园、主要路段等人群聚集场所进行重点投送,提高受众触及度。
二是标签化传播扩面引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以“衡阳味”等各类标签、话题进行引流,并向目标群体进行精准推送,持续扩大影响。网信部门坚持对每期节目传播前后的情况保持动态监测,确保取得预期传播效果。
三是常态化传播持续浸润。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红网、看衡阳APP等新媒体客户端和官方账号开设专栏,方便随时学习观看往期视频。同时,主动融入全市宣讲大格局,结合理论中心组学习、支部学习和本土特色宣讲模式,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校园、军营、各类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作为暖场节目或在喇叭音响、大屏幕上定期循环播放,在基层一线打开了理论宣讲新视野。
【作者单位:中共衡阳市委宣传部】
网站编辑:赵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