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党建工作 > 机关党建 >
党建网 > 党建工作 > 机关党建 >

苏州市委市级机关工委:凝聚“红色力量” 激活“最强大脑”

发表时间:2025-10-29 来源:旗帜网

近年来,苏州市委市级机关工委联合苏州市科技局党组、苏州大学科技党委聚焦苏州产业发展需求,以“服务企业、赋能产业”为导向,组织大院大所常态化开展800余场党建共建活动,参与组建市级创新联合体项目108个,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项目1000余个,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1300余项,引进科技人才(团队)3600余人,描绘出“以联聚力、以联聚才、以联汇智”的生动图景。

抱团联合攻关,绘就协同联动“同心圆”

2025年上半年,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重点领域,联建单位共组建了12个技术攻关团队,集中力量突破产业共性技术难题。其中,由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工所牵头,联合苏州大学等7家单位共同承担的“高端医疗器械”项目,已成功攻克3项“卡脖子”技术,相关成果正在苏州高新区实现产业化。

中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在苏州市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产业科技的牵线搭桥下与企业深度合作,针对3D打印定制化脊柱矫形器设计效率低、成本高的难题,开展专用3D打印设备研发和智能化设计软件开发。

“党建联建不仅加强了院所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构建了稳定的合作机制。”苏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年来,联建单位间合作项目数量年均增长35%,联合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翻番,真正实现了“1+1>2”的聚合效应。

搭建载体平台,构建创新策源“动力核”

苏州市大院大所依托党建联建机制,2024年发布《大院大所党建联建“服务企业、赋能产业”倡议》,启动“新质生产力服务团”,推动中国科学院医工所、苏州大学、清华大学苏州汽研院等6家高校院所与6家企业签约,进一步汇聚合力。目前,已启动建设硅光子集成工艺制造平台、综合创新中心两大平台和具身智能机器人、硅光等2个产业科创联盟,进一步推动研发平台与科技型企业加深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合作。

2025年5月以来,苏州工业园区阳澄数谷的智能网联小巴自面向公众开放免费试乘后,每天都有不少市民前来体验,亲身感受无人驾驶的科技魅力。智能网联小巴的研发成功,是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等科研院校与苏州金龙携手合作的结果。在“智能网联城市客车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中,双方紧扣“环境感知、决策规划、协同控制”三大技术痛点,构建起以多源感知融合与车路协同为增量信息的智能驾驶系统进化框架,并实现了四项核心技术的突破。

推进产创融合,跑出成果转化“加速度”

苏州市大院大所党建联建机制引导成员单位精准把握成果转化这一关键环节,通过搭建桥梁、整合资源,已推动实施校企联合攻关项目1691项、总投入达35.7亿元,并组织推进130项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项目。

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坚持以技术服务为帆,护航企业创新,推动成果加快转化落地,已孵化成立54家产业公司,为300余家企业和单位提供技术服务,苏州聚维元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不仅在生物质转化技术方面提供支持,还帮助我们解决了从实验成果到规模化生产中的关键难题。”公司研发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得以快速完成将秸秆等非粮食生物质转化为高价值环保产品的技术开发与产品落地,为绿色环保领域提供了可持续解决方案。

强化育才赋能,打造人才奔涌“活力池”

苏州大院大所党建联建机制紧紧围绕“人才联育”理念,通过项目路演与人才对接、开展技术经理人培训等形式,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注入源源不断智力动能。

“苏州的学术交流和产业对接活动,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的海外留学归国研究员们表示。三年来,围绕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高层次青年人才创业行动计划,苏州市委市级机关工委、苏州市科技局积极组织动员成员单位参与申报,并做好配套服务。截至目前,联建成员单位累计引进科技人才(团队)超3600人;苏州累计发布的30位苏州青年科学家,其中有7位来自联建成员单位。

(供稿:苏州市委市级机关工委)

 

网站编辑:白梦洁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