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地质院:“亮剑”溶洞污染 湖南地质“卫士”守护绿水青山
近期,张家界慈利县的溶洞污染问题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成为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一块“硬骨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生态保卫战中,湖南省地质院党委第一时间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主动发挥地质部门公益职能,迅速从下属城调所、水环所、物化所组织党员技术骨干奔赴一线,他们用专业技术扛起守护绿水青山的重任,用无畏行动诠释党员的使命担当。
岩溶洞穴寻污源
岩溶洞穴是湘西北地区重要的地下水系通道,一旦污染将直接威胁周边居民的饮水安全。
5月30日,湖南省地质院城调所党员陈伦浩、袁博、邓辉等人临危受命,奔赴慈利县对境内岩溶洞穴展开全面污染调查。

城调所党员在溶洞坑内作业
慈利县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据初步统计,需调查的溶洞数量高达1000余个。面对溶洞污染隐蔽性强、分布广、数量多、溯源难度大、调查任务艰巨复杂的挑战,党员技术骨干冲锋在前,冒着高温酷暑,穿越荆棘丛林,在黑暗潮湿、地形复杂的溶洞环境中,运用三维激光雷达扫描技术实现溶洞空间“毫米级”测绘。针对深达数百米的天坑,采用无人机航测与绳索垂降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垂直地貌勘察。面对彩球村大田坑等弥漫硫化氢等有毒气体的溶洞,他们身着厚重的防护服深入作业,承受闷热与毒气的双重“烤”验。
“环境恶劣、风险未知是最大挑战,但作为党员,越是艰险越要向前!”这是党员们共同的心声。截至目前,团队已完成670余个岩溶洞穴的调查,并针对4个重污染洞穴提交专项报告,为前期清理提供了关键依据,也为后续“一洞一策”治理方案筑牢了数据基石。
70米深坑采样本
在慈利县险峻的喀斯特秘境深处,湖南省地质院水环所的青年党员先锋队,化身守护绿水青山的“环保卫士”,追踪污染源头,为科学规划养殖业布局提供支撑。
7月15日清晨,驻扎在慈利县通津铺镇的党员周进熟练地收拾背包:罗盘、地质锤、记录本,外加三个馒头、一瓶八宝粥和一大瓶水——这是他在溶洞中一整天的“口粮”。这已是他奋战在慈利溶洞污染调查一线的第52天。早餐匆匆下肚,他与两名同事迅速赶往目标洞穴。抵达洞口,在专业救援人员协助下,他们携带工具、绑好绳索,利落地降至70米深的溶洞底部。

水环所党员在溶洞内作业
“第一次下杨家坡溶洞天坑,设备撞击岩壁,只能在近乎垂直的陡壁上攀爬,脚下就是尖锐石笋,惊出一身冷汗!”回忆当时险境,周进不由搓了搓布满伤痕的双手。
“今天采了七八十斤石头样本。”周进展示着溶洞中十小时的“战果”,双手敲击石头留下的血痕清晰可见。“作为一名党员,能用专业知识解决老百姓的问题,得到认可,再苦也值!”
截至目前,周进所在的团队已完成杨家坡地下河系岩溶调查,其成果为慈利县实施畜禽养殖分区管控、推进流域综合整治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从源头筑起了污染防控的坚实屏障。
养殖区里剖暗流
“欢迎你们来调查!”这是湖南省地质院物化所7名党员组成的技术骨干团队,奔赴慈利县开展规模化养殖场区域及周边环境调查过程中,听到当地老百姓说过最多的一句话。
“我们的核心任务,是初步查明养殖场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评估其对周边地表水、地下水的影响,为后续管理提供科学支撑。”党员李化伟介绍,他们需要通过现场踏勘、人员访谈、地球物理勘测、水文地质调查、监测井建设及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精准排查6家规模化养殖场对地下水环境的潜在威胁。
此时,正值高温酷暑,且养殖场多分布于山头陡坡,除进出场道路外无路可通。面对钻探设备无法整车进场的难题,他们和当地村民一起,将设备拆解后靠人力“蚂蚁搬家”,在崎岖山路上往返穿梭;针对养殖场分布零散、点位间距超1小时车程的情况,团队分为4个小组,实行“乡镇驻点制”,白天野外作业,晚上整理数据,力争早日完成调查任务。

物化所党员监测地下水情况
“我们更担心的是摸排监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党员王庆回忆道,6月下旬,团队在高峰土家族乡某养殖场附近布设监测井时,因当地资料匮乏,一切需从零摸索。多方论证后开始打监测井,却因判断失误未能出水。所幸他们及时察觉重新论证,耗费一整天调整方位,最终成功完成监测任务。
在高强度的工作中,团队不仅完成了监测井建设、样品采集等基础任务,更在短时间内厘清了规模化养殖场对周边地表水、地下水的影响路径,为相关部门立案调查和督促整改提供了关键依据。
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次逆行,映照党员的赤诚。湖南地质“党员先锋队”生动诠释了地质人“为国找矿、为民造福”的初心使命。
调查仍在继续,他们的脚步从未停歇......
(供稿:湖南省直机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