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支援部队某基地赓续血脉矢志强军——
争当新时代网信尖兵
■杨杰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张少波
盛夏时节,中原腹地,一场多军兵种联合训练正在进行。信息支援部队某基地信息支援分队依令而行,一张信息“天网”快速织就,数据洪流直抵各作战要素。
“战争年代,通信兵要有一副铁脚板,进攻架线走在前,撤军收线走在后;如今,新时代‘网信兵’要靠一张网支撑全域战场,面临的挑战全然不同。”回忆起抗战时期“无往不胜”的战绩,该基地领导满怀感慨地说。
从无往不胜到无“网”不胜……一字之差,折射出我军网信事业的发展巨变,也映射着这支部队向战而行、为战赋能的责任担当。
走进该基地某展馆,记者在一张手绘的党中央、中央军委战略指挥通信示意图中,看到了那段抗战烽火的红色记忆——
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逐步演变为主战场。为保障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联络指挥,1940年,该基地前身部队利用仅有的8部直属电台,组成以延安为中心的8个战略指挥通信网。据史料记载,当时电波覆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晋冀鲁豫陕一带。抗日战争期间,党中央就是通过这条“红色电信沟”,统筹指挥着各部队与侵略者顽强斗争。
岁月荏苒,时代变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军事革命发展,网络信息体系在现代战争中地位作用凸显,“无网不联、无联不胜”成为军队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2024年6月,该基地正式组建,成为建设网信体系的重要基石。
从历史上的“八台八网”,到如今的“全军一张网”;从奋战在山沟里的通信兵,到徜徉在“数字江河”的网信尖兵……随着多手段并用、多网系互融、全方位覆盖的新型网信体系日趋完善,该基地在信息制胜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向前迈进。
“一切建设都着眼于打仗需求。”该基地领导告诉记者,自组建以来,他们坚持边建设边备战,着力转变传统观念、强化新质力量,不断探索战场赋能新模式,争当网信体系建设排头兵。成立后不足百日,该基地就展开一场“千人百日大会战”,博士、硕士、战士一同上阵,对多项课题进行集智攻关、反复验证,研究成果赢得一线部队认可。
“从通信保障迈向网信作战,我们距离战场越来越近了!”这是该基地某旅徐连长最直观的感受。翻看徐连长的工作日记,虽然上任刚满一年,但他有335天都带领分队奋战于任务一线。
从西北大漠到东海之滨,从南国山地到北疆密林,该基地官兵的攻关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基地正紧盯制约战斗力发展的各种瓶颈问题,全力以赴向战冲锋,将“体系融合、全域支撑”的理念贯穿于各个环节。
试验大楼内,该基地刘工程师正和技术骨干围绕某课题激烈讨论。经过连续几日的昼夜奋战,他们成功针对该问题研发出一套防护系统。“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每一秒都关乎胜负!”刘工程师说。
“抗战初期,通信兵前辈们曾自己建设通信材料厂,用废弃铜丝、旧电池等材料攒出来一部部‘土造’电台,架起了战场通联的‘生命线’。”回望历史,刘工程师目光坚定,“我们只有努力提升打赢能力,才能传承红色血脉、不负历史重托,用智慧与担当书写新时代‘网信兵’的奋斗篇章。”
电波无声,向战有为。穿越历史烽火,这支昔日的英雄部队正在加快完成体系重塑与力量重组,以更先进的技术、更丰富的手段,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上奋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