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生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抗战之声
1934年11月13日,沪杭公路翁家埠大闸口发生震惊全国的暗杀事件。国民党特务截停《申报》主编史量才座驾并将其枪杀。正是这年2月,浙江德清籍进步女青年沈兹九受聘于史量才,创办了《申报》副刊《妇女园地》。
这场政治谋杀直接缘于史量才主持的《申报》坚持抗日立场,抨击“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比如《妇女园地》以妇女解放和民族救亡为宗旨,吸引了大批进步女性。暗杀事件后,国民党加剧“文化围剿”,《妇女园地》首当其冲。至1935年4月,版面被强制缩减1/3,同年10月被迫停刊,共出版88期。
沈兹九在《妇女园地》停刊前就已开始筹备新刊《妇女生活》。
1935年7月1日,《妇女生活》创刊号面世,但发展历程同样充满艰辛。《妇女生活》初由上海杂志公司出版,半年后因政治压力合作中止,后转入生活书店出版,成为全国25种进步刊物之一。抗战期间编辑部辗转上海、汉口、重庆三地,淞沪会战后迁武汉,1938年武汉沦陷再迁重庆,1941年因皖南事变停刊,7年共出版100期。
迁至武汉后,《妇女生活》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成为抗战时期妇女运动的重要宣传阵地。邓颖超也参与编务,亲自为刊物撰稿,并经常以杂志社名义召开座谈会,研究建立妇女抗日统一战线等议题。1938年初,她发表《对于现阶段妇女运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妇女运动要以抗日救国为中心”。
在邓颖超的指导下,沈兹九实现了从编辑到妇女运动实践者的转型。
她积极组织各类妇女座谈会和茶话会,创办女工学校、夜校和讲训班,培养妇女骨干力量;配合共产党强调保卫武汉、团结抗战的重要性,系统宣传中共抗战主张。
作为这场思想论战的重要旗手,沈兹九还在刊物上连续发表《女权与救亡权》《家庭妇女的动员》等文,驳斥“贤妻良母”论,强调“国家需要妇女不只是家庭工作者”。这场斗争推动中华邮政总局废除女职员禁婚令、福建省撤销禁用女职员规定等政策。
1939年,沈兹九经邓颖超介绍秘密入党。
《妇女生活》不仅成为抗战时期影响最大的中国妇女刊物,还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理论宣传的重要延伸。沈兹九从进步编辑成长为秘密党员的人生轨迹,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