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将士书信里的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七十五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在恶劣而残酷的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志愿军将士的心中有家亦有国,他们把对亲人朋友的牵挂思念、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热爱写进了一封封书信里。今天那些信纸已经泛黄,而字里行间仍然流露着深厚的家国情怀。
“在战斗中坚决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
1951年3月,刚满二十岁的黄继光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村子里最先报名的,却因身材较矮落选,好在征兵的营长被他参军的热情感动,同意破格录取。开赴朝鲜战场后,黄继光在第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五团二营当通信员。
参军一年后,黄继光有许多话想对母亲说,由于没有上过学,便在文书的帮助下写下了唯一一封家书,他在信中写道,“想咱在前封建地主压迫下,过着牛马奴隶生活,现在虽有少些困难,是能够度过去的,要知道咱们英明共产党、伟大毛主席正确领导下,幸福日子还在后头呢”,鼓励母亲不要为眼前困难所忧愁,要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人民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寥寥数语,洋溢着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黄继光还满怀激情地向母亲表明了以身许国的决心,“在战斗中坚决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从信中不难看出,黄继光对新中国以及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深深热爱与美好憧憬。
书信寄出六个月后的一天,黄继光所在营奉命反击上甘岭右翼五九七点九高地。攻至半山坡时,由于敌人山顶的地堡火力太猛,我军无法继续进攻。危急时刻,黄继光主动请缨担负爆破任务,接近地堡时,他已身负重伤,强忍疼痛连投几枚手雷,但仍未彻底摧毁敌人火力点。为了胜利,黄继光顽强地向地堡射孔爬去,拼尽全力扑了上去,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为部队前进争取了宝贵时间。
黄继光用生命为祖国和人民立了功,践行了在书信里立下的铮铮誓言。黄继光生前所在连队被命名为“黄继光英雄连”,时至今日连队每天点名先点“黄继光”,全体官兵答“到”。英雄已逝,但是他的光荣事迹和崇高精神代代传承。
“在学校里要听老师的话,做一个优秀的少先队员”
李征明,1950年入伍,1952年9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第二十四军七十师二〇一团担任文化教员,会画画、懂音乐,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年轻战士。
1953年3月,李征明给妹妹李晖写了一封书信,由于担心年幼的妹妹识字少,便在字里行间画了许多小插图,图文并茂、颇具趣味。李征明开篇写道,“你怎么不写信给我,我很希望你常常给我写信,报告你的学习情况,让我好高兴”,看似“埋怨”妹妹不给自己写信,实则表达了对家人的深切惦念。李征明非常关心妹妹的学习情况,在信中勉励她认真读书、力争上游,“只要你好好学习,我今后准备送你们上女子中学”,“在学校里要听老师的话,做一个优秀的少先队员”。言辞之间,尽显李征明作为兄长对妹妹的温柔疼爱与殷切希冀。
李征明曾在书信中写道,“争取戴上军功章回去见毛主席”。遗憾的是,这一愿望未能实现。1953年6月23日晚,我军对五圣山前沿阵地发起猛烈反击,李征明为了抢救伤员,不惜把自己暴露在炮火之下,壮烈牺牲。书信有穷时,怀念无尽处。那一封生动可爱的“手绘家书”穿越战火岁月留存下来,讲述着千千万万志愿军将士对亲友的铁骨柔情、对祖国的忠肝义胆。
“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
易禄亨,重庆涪陵人。小时候爷爷就告诉易禄亨,共产党是来帮助我们穷人的,“你要好好跟共产党走”。1951年,不满十六岁的易禄亨毅然决然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10月,易禄亨跟随部队坚守在月峰山前沿阵地的“猫耳洞”,情况危急时,距离敌军仅有五十米。在此期间,易禄亨怀着诀别的心情给父母写了一封信,后被刊登在《志愿军前线战报》的头版上。易禄亨在信中向父母讲述了激烈战况和恶劣环境,“投入紧张激裂(烈)的战斗有五天五夜了,敌人天天来进攻”,“严寒(零下)四十多(摄氏)度,我们吃不上饭,喝不上水,睡不好觉”,“风吹裂了我的脸,霜雪冻伤我的手脚”。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少年战士在信中热情洋溢地表达了自己的赤子情怀,“因我们有一颗赤诚的心,心中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什么千难万险都能战胜它”,并无畏地写道“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易禄亨年纪小,心里却怀揣着正义战争必胜的坚定信念和愿为人民献身的革命忠诚精神。他在战场上作战英勇、表现突出,荣立一等功,被授予“人民功臣”称号。
1954年,易禄亨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抗美援朝战士代表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复员后,易禄亨先后担任涪陵区红花村、大石村、隆兴村党支部书记,他奔赴新的岗位后没有忘记曾经的誓言,带领村民建水塘、修公路、种榨菜搞发展,使得他曾在家书中写到的“要有马路,有水库电站,有茶山果树”等一一成为现实。耄耋之年,易禄亨依然保持战斗状态,经常为村里的发展出谋划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志愿军将士的书信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构思,多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可就是这样质朴的书信,感人肺腑、震撼心灵,饱含着志愿军将士的真情深意,闪耀着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熠熠光辉。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从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作者:孙达洋,单位: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