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党史·文化 > 经典常读 >
党建网 > 党史·文化 > 经典常读 >
抗战时期毛泽东是如何领导斗争的
发表时间:2025-10-27 来源:《机关党建研究》2025年第9期
杨新柳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抗战时期,毛泽东以其深远的战略眼光和高超的政治智慧领导我们党开展了各方面的斗争,其中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于当前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把握斗争形势,指引抗战前进方向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我们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并始终准确把握大局大势,指引中国抗战前进方向。从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到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再到提出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和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毛泽东科学分析战争形势和规律,作出正确战略预判,提出正确策略方针,对抗战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和战略指导作用。
1935年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明确提出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2月27日,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论证了和民族资产阶级在抗日的条件下重新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重要性,强调“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进攻的需要”。在我们党的积极倡导推动下,1937年9月,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筑起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
关于如何抗战的问题,毛泽东根据形势发展和对战争经验教训的总结,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1937年10月25日,他同英国记者贝特兰谈话,在讲到抗战中的教训时说,因为抗战还只是政府和军队的抗战,不是人民的抗战;军事上采取单纯防御,打的大半都是被动的仗,造成许多土地的丧失和许多军队的失利。他认为,“必须采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和运动战,避免一切被动的呆板的战法。如果大量军队采用运动战,而八路军则用游击战以辅助之,则胜利之券,必操我手”。针对“亡国论”和“速胜论”等错误观点,毛泽东在1938年五六月间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讲演,科学预见战争走向,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科学指引。
1937年10月25日,毛泽东与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
坚定斗争立场,坚决抗战反对投降
面对侵略者,不论战争形势如何变化,敌我力量如何悬殊,我们党始终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坚持抗战到底,斗争的原则立场从未改变。
1938年10月抗战转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当局把主要注意力从对日作战转向防共反共,对抗战表现出很大的动摇、妥协和倒退倾向。毛泽东敏锐意识到这种倾向的严重性,在1939年2月28日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指出,“要阻止妥协、磨擦危险倾向的发展”,主要方针是争取国民党的大多数,同时发展自己的力量,逼迫蒋介石不得不继续抗战。他强调,只有斗争才能达到抗战到底的目的。6月,中央发布《关于反对投降危险的指示》,随后召开延安高级干部会议,研究反对投降和分裂问题。10日和13日,毛泽东在会上分别作报告和结论,指出目前形势的特点是“国民党投降的可能已经成为最大的危险,而其反共活动则是准备投降的步骤”,党的中心任务是“克服投降可能,争取多数抗日”。6月30日,毛泽东发表《反对投降活动》一文,疾呼:“战下去,团结下去,——中国必存。和下去,分裂下去,——中国必亡。”7月7日,中央发表《为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的口号。
1939年6月13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关于反投降问题的结论提纲
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我们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反投降斗争,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诱降图谋和国民党当局的反共阴谋。同时,党指挥根据地军民坚决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军事进攻,使人民抗日力量在战斗中不断成长壮大,进一步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到底的信心。
发扬斗争精神,凝聚战胜敌人强大力量
抗日战争是物质的较量,更是精神和意志的较量。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作出这样一个重要论断:“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他强调要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就要增加抗日力量,尤其强调要有勇于牺牲的斗争精神。他指出:“中华民族是富于民族自尊心与人类正义心的伟大民族,为了反对侵略,维护民族自尊与人类正义,我们的方法就是战争与牺牲。”“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
在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始终战斗在最前线,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左权、彭雪枫、“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连”……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不畏强暴、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故事,都彰显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例如,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扫荡”晋察冀根据地,为掩护我军主力部队和群众安全转移,“狼牙山五壮士”将日伪军引向峰顶绝路。面对敌人发动的猛攻,他们临危不惧、沉着战斗,击毙敌人数十人。档案中记载,弹药用尽后,“在他们面前只有两条路——做俘虏或死。‘同志们——咱们是光荣的八路军,八路军是不做俘虏的,弹药完了,咱们只有一条路——跳崖去死!!’他们就在统一的意志、共同的呼声下破坏了自己的枪,跳崖了”。他们中的3人壮烈牺牲,2人重伤后获救。他们的壮举,靠的是共产党人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凭的是中国军人的血性胆魄,是伟大抗战精神的生动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斗争精神。”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重大斗争不会少,我们要从抗战的历史中汲取斗争的智慧和力量,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毫不动摇,毫不退缩,坚决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单位: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
网站编辑:王寒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