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党史·文化 > 经典常读 >
党建网 > 党史·文化 > 经典常读 >

时局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重温朱德《青年的最主要任务是学习》

发表时间:2025-09-22 来源:学习时报
胡献忠
1953年7月2日,朱德出席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发表题为《青年的最主要任务是学习》的致词,后收入《朱德选集》。这篇重要文献指明了青年融入时代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具体路径,寄托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青年一代的无限希望。在数智化革命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重读这篇经典文献,对新时代青年如何化解“本领恐慌”具有启示意义。
“学习”对青年有着“重大的意义”
1953年,对成立3年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讲,意义非凡。这一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开始实施,并逐渐形成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这就意味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工业化国家已成为当时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尤其是广大青年面前的最重要任务。据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15——34岁青年人口占总人口的31.4%,占比接近1/3;从劳动力人口构成看,20——34岁年龄段人口与35——59岁年龄段人口几乎持平,青年群体都是当仁不让的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
朱德论述“学习之所以对于青年有着这样重大的意义”时,首先从事业传承的角度指出,列宁、毛泽东之所以反复地向青年指示,必须以学习为自己的最主要任务,“这是由于青年将逐渐接替老一辈的人,成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人”。进而,朱德又从反向视角指出“不努力学习”的危害。他特别提醒,“如果接替老一辈的青年同志,不努力学习,不能成为精通社会发展规律和革命运动规律的人,不是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的人,那末我们的革命事业就将不能顺利地前进”。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曾经“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等熟悉了战争规律,取得了全国性胜利,建设知识不足的短板开始显现时,同样需要加强学习。时局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这是大势所趋、理所当然,否则就会被历史潮流所淘汰。基于对形势的清醒认识,朱德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致词时就强调,青年团“要领导大家好好地学习,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学习文化、科学、生产、军事知识”。
到了1954年,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掀起之际,朱德又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的社会是天天进步的,我们也应该天天进步。这就需要学习,不学习就会落后,就不能跟社会一道前进。”1958年,朱德再次谈到青年学习的目的和意义:“青年人学技术快,劳动力强,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突击力量,一定要重视青年的作用。”
青年团员“应该成为具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的人”
不同时代的青年有各自的使命任务。例如,面对“即将进京赶考”的历史时刻,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作出精辟论断:“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根据党面临的工作条件和工作对象的深刻变化,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强调为了建设一个新世界,就要造就一支庞大的“工作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1952年8月,根据工农业生产快速推进的形势,毛泽东在中南海召开会议,他强调:“除懂得政治外,团的县、区干部必须懂得些农业知识,团市委干部必须懂得些工业知识。”朱德参加了以上会议,对这些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有深刻的认识。
朱德明确指出:“青年团员就不仅要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而且应该成为具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的人。我们的青年必须有充实的文化知识,必须积极掌握科学技术,这是建设和保卫我们的祖国所绝对必需的。”与此同时,还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朱德对青年学习的内容有明确定位,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政治性要求,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发挥支撑性作用,学习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基础性意义。根据当时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对于“专门知识和技术”,朱德在这篇致词中予以特别强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是在经济极端落后的条件下提出迅速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强国的决策的。“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在社会主义阵营援助下实施工业项目建设,这一过程需要培养大量的中国自己的科技人才。朱德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工业化建设的战略全局和堵点卡点有着清醒认识。当务之急,就是一代青年的快速成长成才,在干中学、学中干。
朱德要求青年多学习科学技术的观点是一以贯之的。早在1940年,朱德就在抗大开学典礼上勉励学员要“努力学习科学”。1941年12月,他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指出:“只有马列主义理论不够,今后教育还要注重科学。”新中国成立前夕,朱德又要求青年加强学习,“真正成为能文能武,样样精通的新中国建设人才”。时隔多年,这种要求不但没有丝毫减弱,反而随着工业化建设的全面铺开更加迫切了。
“团结和组织全国青年来很好地学习和很好地工作”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自成立之日起,就是党的“预备学校”“助手和后备军”。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坚定不移跟党走。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团员青年在党的号召下积极投身各项事业之中。1953年,青年团员有900多万人,基层团组织38万个;到1957年,团员发展到2300多万人,基层团组织达到92万个。这一庞大群体需要系统组织、有效动员,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团结组织全国青年的第一步,就是加强团组织自身建设、提升组织成员的能力,所以,朱德明确指出:“对于青年团来说,它如果不积极地组织和领导自己的成员进行学习,使团员们在学习中不断地进步,那末它也就不可能成为党在革命事业中的很好的助手。”第二步则是:“青年团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来教育青年,才能使青年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才能使得青年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并在前进的道路上不致迷失方向。”
在朱德看来,“团结全国青年”是青年团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团必须“和一般青年群众真正密切地靠拢起来”,“团结”的方式方法是“善于说服”,而不是行政命令或其他。“要会说道理,要会根据事实来说服人,青年团员们就必须要有更多的知识,而获得知识的道路就是要努力学习。”一方面,我们党向来注重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党对团的要求是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另一方面,广大团干部和团员有着双重学习目的,一是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服务,二是更好地团结广大普通青年。基于这两个目的,就更需要带头学习、主动学习,更加广泛地学习。
除此之外,朱德对青年个人也提出了要求,他要求应以虚心的态度和刻苦的精神加强学习。他认为,青年虽然有革新精神,但对前辈的、别人的经验往往不够重视,因此指出:“要掌握科学技术,必须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要很好学习毛主席实事求是和谦逊的态度,自己不管到什么地方工作,随时都要虚心,要看到人家的长处,并善于向人家学习。”学习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刻苦是青年人学习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意志品质。他指出:“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科学家、艺术家,尽管他们成就的条件各不相同,但有一条是共同的,就是苦学苦钻的精神,肯于下苦功夫。青年人不仅要把前人的学问继承下来,还要把前人做学问的刻苦精神也继承下来。”
朱德关于青年加强学习的重要论述对新时代青年发展依然有着启示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广大青年提供了广阔的人生舞台,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等各领域需要青年人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面对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的新环境,青年安身立命、融小我于大我之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逻辑起点,就是加强方方面面的学习,增长实实在在的本领。
网站编辑:王寒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