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略上认识抗日游击战争——重温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陈传刚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光辉一页。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提出并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撰写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深刻阐述了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地位、发展方向及组织实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1938年5月,《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发表于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6月由新华日报馆汇编为图书出版,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这篇经典文献当时在根据地、国统区和敌占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深化了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游击战争、人民战争的认识,在争取民众参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高度上加以考察
在历史上,游击战争通常只是对正规战争起战术配合作用,并不具有战略地位。全民族抗战开始后,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所面临的政治军事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新的敌人是日本军队,作战地域是以前几乎未曾涉足的华北,后来又发展到华中、华南。面对这些新的情况,中国共产党党内和党外都有许多人轻视游击战争的重大战略作用,把希望都寄托于国民党军队的作战。要不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要不要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成为全党必须形成共识的一个重大问题,它关系到整个抗日战争的坚持、发展和胜利,关系到我党我军的发展壮大,以及与此密切联系着的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中国的前途命运。
毛泽东在文章中深入分析了抗日战争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中日双方的特点,阐明了抗日游击战争的重大意义,强调要把游击战争放在战略高度上加以考察。毛泽东从多方面深入分析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首先,抗日游击战争具有广泛性,它不是少数人的事业,而是有亿万群众参加的、规模空前的伟大事业,这种全国性的、全民族的人民战争,显然是关系到抗日战争全局的。其次,抗日游击战争具有独立性,在形式上它的任务主要不是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战略外线即敌后单独作战,在内容上既是广泛的群众游击战争,又是以正规兵团为骨干的游击战争,这样的游击战争不仅会影响抗战的规模和进程,而且关系到抗战的全局。最后,抗日游击战争具有长期性,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决定了抗日游击战争远远超出了战术的范围,对整个抗日战争的坚持和最后胜利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深刻揭示抗日游击战争的特点和规律
毛泽东全面详细地阐释了抗日游击战争的6个具体战略问题,即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和正规战争相配合;建立根据地;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向运动战发展;正确的指挥关系。这些战略问题深刻揭示了抗日游击战争的特点和规律,为统一全党全军对抗日游击战争战略地位的认识,推动游击战争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抗日游击战争战略指导的核心是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毛泽东指出,在敌强我弱的总体态势下,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应是“在战略的防御战之中采取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在战略的持久战之中采取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在战略的内线作战之中采取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在抗日游击战争的具体行动上,应把握三点:一是主动性,把握主动、力避被动是游击战争的一条重要原则。二是灵活性,游击战争更加强调兵力的灵活使用,这也是转变敌我形势、争取主动地位的重要手段。三是计划性,如果否定了游击战争的计划性,就变成了无组织无目的的军事行为。
游击战争和正规战争相配合是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保障。游击战争在配合正规战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战略层面,游击战争在敌人后方采取各种斗争来削弱敌人的力量、钳制敌人的行动、鼓舞正规军和全国人民胜利信念等。在战役层面,游击队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斗争方法,攻击敌人的薄弱点,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主动出击,以达到配合正规军战役作战的目的。在战斗层面,配合具体战场作战,主要担负在战斗中钳制敌人、阻碍敌军运输、侦察敌情、充当向导等任务。
建立根据地是抗日游击战争得以长期坚持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是由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决定的,只有建立根据地,才能使得游击战争具有现实依托。建立抗日根据地,要有抗日的武装部队,要以武装部队配合民众战胜敌人,要用一切力量发动民众开展抗日斗争,这三个条件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只有不断巩固和扩大根据地,游击战争才能在敌人的重重围剿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实现从胜利走向胜利。
正确实施游击战争中的防御与进攻体现对战争形势的敏锐洞察和准确把握。只有正确实施防御和进攻,才能有效消灭敌人,保存和发展自己。在战争初期,游击战争主要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敌取攻势我取守势,以保存实力、待机破敌为主。随着战争的发展,当敌人兵力分散、后方空虚、弱点暴露,即敌取守势我取攻势时,游击战争就要适时转入战略进攻,主动出击,收复失地,扩大抗日根据地,逐步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向运动战发展是抗日游击战争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游击战争不断壮大和作战经验的积累,当条件成熟时,游击战争应逐步向运动战过渡。运动战具有更大的机动性、集中性和进攻性,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具有更为决定性的影响。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发展,是抗日武装力量成长和战略升级的重要标志。
确立正确的指挥关系是发挥游击战争的高度灵活性优势的关键。在文章中,毛泽东提出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指挥原则——战略的集中指挥和战役战斗的分散指挥。他指出:“应该集中的不集中,在上者叫做失职,在下者叫做专擅,这是在任何上下级关系上特别是在军事关系上所不许可的。应该分散的不分散,在上者叫做包办,在下者叫做无自动性,这也是在任何上下级关系上特别是在游击战争的指挥关系上所不许可的。”
促进全党对抗日游击战争形成重要共识
毛泽东的这一重要军事著作,既是对抗日游击战争的经验总结,也是对整个抗日游击战争胜利发展的科学预见。文章发表后,全党逐渐形成共识:抗日游击战争有不同于一般游击战争的特殊作用,它的全面展开和长期坚持,对于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发展壮大,对抗日战争的持久进行,对整个抗日战争局势的改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既是必需的,也是完全可能和可行的。
毛泽东在文章中提出的抗日游击战争理论,成为引领抗日战争走向胜利的重要思想指南。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向一切敌人占领区域发展”,完成战略布局,在华北、华中和华南敌占区开辟出广阔的敌后战场,使中国抗战形成了两个战场共同存在、互相支撑的有利战略格局。这就使日本侵略者陷于腹背受敌的困境,从而扭转了因国民党军作战失利而造成的战争颓势,盘活了中国抗战的棋局。
中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敌后游击战争得到进一步发展。到194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发展到近50万人,开辟了十多块根据地,抗日根据地人口已达1亿人。敌后抗日力量的发展壮大,极大地改变了战场局势,迫使日军将其58%—75%的在华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投入敌后战场,敌后战场逐步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八年全面抗战,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共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
抗日战争的实践表明,毛泽东提出的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是正确的。正是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坚持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坚持持久抗战,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网站编辑: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