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党史·文化 > 经典常读 >
党建网 > 党史·文化 > 经典常读 >

“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发表时间:2025-07-01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汪志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
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在随后的20多年间,马克思恩格斯不断对《资本论》的内容进行修改完善,并针对不同时期的版本分别作了序言或跋。
这些序言或跋,内容不尽相同,但都对《资本论》进行了说明、订正或补充,体现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辩证方法。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的跋中所写:“辩证法主张全面、动态地看待问题,反对孤立、静止的观点,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整体性。”
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和革命的辩证法,强调“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为无产阶级政党“取得科学上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理论研究本身具有动态的实践品格。《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提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当时,《资本论》在各国广泛传播,但是不少人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产生分歧。俄国革命家查苏利奇给马克思的信中写道:“如果你能说明你对世界各国由于历史的必然性都应经过资本主义生产各阶段的理论的看法,那么,这将使我们获得极大的帮助。”马克思详细地研究了当时俄国的社会状况,回信表明“这一运动(指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地限制在西欧各国的范围内”。
1885年,恩格斯给查苏利奇的信中再次强调:“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在《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为了使《资本论》更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恩格斯认为在第三卷中应详细论述社会资本的现实运动。他还区分了“工艺”和“技术”这两个概念,增补了分子理论和蒸汽机马力的计算,为读者提供更加有益的参考价值。
1890年,伴随德国工人运动重新高涨,《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版修订完成。恩格斯使用新的语言表述对其作了5处修改,补充了13个脚注,阐述了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情况。这一版本最终成为世界各国所遵循的范本。
马克思恩格斯针对不同时期特点和不同国情,对《资本论》的内容不断进行修改完善,确保了《资本论》成为一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史。正如恩格斯所说:“各地的工人阶级都越来越把这些结论看成是对自己的状况和自己的期望所作的最真切的表述。”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同各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出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实践的强大功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历史的实践过程。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强调:“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不断求索,从客观实际的物质基础、社会矛盾、历史条件出发,不断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重温《资本论》及其序言的写作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深刻内涵,自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新的征程上,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为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网站编辑:王寒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