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推进农文旅党建片带建设 融合之笔绘就和美楚乡
“昔日闲置地变网红打卡点,农闲时在家门口就能挣薪金,还能跟着党员学技术、搞经营!”近日,在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川店镇双堰村,村民李敏望着热闹的金家窑·驿文化民宿,满脸喜悦。这一转变,源于村党组织牵头打造的“亲子游乐+非遗文化体验”复合型旅游目的地。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机制,30余名村民实现稳定就业,人均年增收1.5万元。
一村蝶变带动全域开花。近些年来,荆州区以“和美楚乡”农文旅融合党建片带建设为总抓手,以规划破壁垒、以组织强根基、以产业促增收,探索出“党建强、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让和美楚乡焕发勃勃生机。
构建党建片带联合体
“过去各村单打独斗,资源分散难成气候;如今在基层党组织带领下,攥指成拳,片区发展拧成一股绳!”荆州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搭建组织框架,打破行政壁垒,推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实现从分散经营到规模效应的转变。
荆州区聚焦农文旅协同发展,以构建严密组织框架破题,纵向上建立区、镇、村三级推进机制,横向上打造川马八党建片带联合体,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融合发展格局。重点打造荆楚研学线、生态人文景观线、森林公园旅游线,车马阵楚文化集中展示区、农家乐民宿体验区、民俗文化体验区“三线三区”,实现农文旅融合提质。
坚持以组织力量打破资源壁垒,荆州区全面梳理全域生态、文化、产业资源家底,精准推进农田水利等13个重点项目建设。蔡桥村党组织整合红色文化、绿色生态、金色产业等优势资源,推动“三色”融合发展,构建“春赏荷、夏采莲、秋观鸟、冬品鲜”全季旅游链,实现文化、生态、经济效益共赢。
巧用特色节赛,党建片带联合体扛起搭台者职责,统筹资源、精准施策,成功举办“和美楚乡”镇BA篮球联赛、荆楚古道越野跑、水乡钓鱼赛等特色活动,深度融入楚文化、红色文化、非遗元素,推动节赛流量转化为旅游客源与产品销量,今年“十一”期间,全区接待游客128.59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1.03亿元。
组织聚力夯实发展根基
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荆州区通过建强组织、发挥党员作用、创新机制,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组织根基。
构建抱团发展圈,打破川店、马山等镇村行政壁垒与资源分割,深化“党支部联建、党员联管、事务联议”机制,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等方式,解决跨村民生难题。推动强村带弱村,紫荆村联动周边6个村,整合2.5万亩耕地,推动纪山米产业实现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整合,实现抱团发展。
创新股份合作制,推行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带动能力。铜岭村采用“村委会+发起人+村民”股份模式,106名村民入股,年分红超80万元,带动200余人就业,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站好志愿服务岗,打造“荆声有你”志愿服务品牌,在重点景区设立党员服务站,设置党员服务岗,组建“楚韵先锋”等文旅志愿服务队,累计服务群众20余万人次。统筹举办“金牌讲解员大赛”等赛事,通过多赛事联动造势,让楚文化故事既讲得透彻又广泛传播,持续放大景区文旅影响力与文化感染力。
产业融合拓宽共富路径
“以前种庄稼只够糊口,现在搞农旅融合,农产品变商品、田园变乐园,收入翻了好几番!”马山镇双垱村村民望着丰收的脆冠梨,喜悦溢于言表。荆州区坚持把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动能,聚焦业态创新、品牌培育、渠道拓展,推动乡村产业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型。
构建“产品+品牌”体系。以“党建+产业”推动一村一品差异化培育,党员骨干带头攻关品种改良、品质提升,打造“楚蕴双垱紫糯烧”“纪山米”等地域品牌,构建“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级体系。目前,全区培育地理标志产品2个、绿色食品认证17个。
构建“农业+场景”新业态。推动“农业+文化+旅游+艺术”深度融合,成功打造集观光、体验、消费于一体的多元场景。朱家岭村党总支牵头组建党员攻坚队,采取“农业+艺术+生态”模式,举办农产品展销会、田园赏花季与森林音乐会等特色活动,年均吸引游客超3万人次。
打造“线下+线上”融合平台。在乡镇建设集“分拣中心、包装中心、冷链仓储、物流整合”于一体的电商产业孵化基地,打通“最初一公里”瓶颈,实现农产品从原材料到标准化商品的升级。利用新媒体推动农文旅发展,推出《探宝楚乡》《支部书记带你逛楚乡》系列专题活动,采用“直播带货+直供直销”模式,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产品推介官走进直播间,累计开展直播超百场,平台总浏览量突破千万人次,推动农产品年均线上销售额飙至千万元。(本报通讯员 王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