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市:为基层松绑向实干聚力
金涛 李宜航
在云南省文山市德厚镇的村寨赶集日上,总能看到镇村干部们忙碌的身影,组织乡村干部摆摊设点,开展应急避险、交通安全等知识宣传……“工作负担减轻后,下村的时间更多了,最近我们都在村寨排查险情、宣传防汛知识。”文山市德厚镇干部说。
如何让减负真正减到基层干部的心坎上?近年来,文山市针对基层工作中存在的权责不清、负担过重、协同不畅等问题,从根源入手,着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靶向施治破解“小马拉大车”困局,让党员干部把更多精力用到干实事上。
厘清权责,问题减在关键处
“以往上班电脑里各种群聊闪个不停,各类文件、报表纷至沓来,统计数据、填写表格就占据了大量工作时间。”马塘镇干部说出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基层干部面临的困境。
针对基层事务冗杂、精力不足的痛点,文山市划定权责红线,建立“市委领导—党建领导小组统筹—乡镇(街道)具体负责”的上下协调联动工作格局,开展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梳理,编制“基本履职事项、配合履职事项、上级部门收回事项”三张清单,其中,配合履职事项和上级部门收回事项占比61%以上,进一步扭转了“基层兜底”困境。
同时,文山市着力整治“文山会海”、村级活动场所“滥挂牌”等形式主义问题,实行文件、会议“总量管控”,严格控制临时性、配套类、分工类发文,推行周五“无会日”制度,发文、会议数量同比下降25.08%、30.43%;着力规范村(社区)工作机制、挂牌和证明事项,驳回不合理、不适宜挂牌的申请,清理各类不规范的牌匾,减少村级组织证明事项,取消乡镇(街道)对村(社区)的各类考核事项,确保基层有更多时间服务群众、推动发展。
下沉力量,合力共治破难题
“基层干部大部分都身兼数职,不仅要对接上级部门多项工作,还要下沉一线走访和服务群众,人少事多的问题比较显著。如今,随着一些政策措施的落实,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工作效能也在不断提升。”文山市东山乡党委书记说。
针对基层缺力量、缺资源的难题,文山市把部门党员干部实践锻炼作为基层减负的有效手段,通过组织部门统筹,选派200余名党员干部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征地拆迁等一线岗位挂职历练,推动党员干部能力提升与解决基层减负难题有效衔接、相互促进。
推行街道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制度,与驻地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行业企业协商,选派优秀党员到街道社区担任兼职委员,推动街道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以兼职委员为纽带凝聚多元主体参与街道、社区治理工作,并借助所在单位资源解决基层难题。
文山市还依托“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帮扶企业”专项行动,推动千名党员干部下沉基层开展服务,以“宣传员”“调研员”“调解员”“办事员”的身份到田间地头、社区楼栋、企业车间等宣讲政策法规、了解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帮办代办民生实事,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优化格局,精细服务更贴心
近年来,文山市以精细化治理为目标,扎实开展网格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优化整合政法、民政、信访、应急等各类网格资源,重塑“全科网格”5081个,面向社会聘请一批专职网格员,同步整合党员、志愿者等力量,深入开展“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实践,实现“一网统管,多元共治”,全面提高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周淑梅是文山市卧龙街道大以古社区的网格员,信息采集、入户走访、政策宣传、便民服务是她的日常工作。她说:“前段时间,居民反映小区楼下的夜市闹到很晚,难以入睡。我们将情况上报到社区,联合城管、社区民警到实地了解情况,提醒商户注意扰民问题,及时排忧解难。”这样的日常得益于网格优化,能及时调动党员干部力量,第一时间帮助群众解决难题。
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发挥基层群众自治作用至关重要。文山市在社区中建立“红管家”志愿服务机制,组建由本小区居民党员、在职党员、业委会成员以及有服务意愿的离退休干部等群体构成的“红管家”队伍,优选小区党支部书记或有热情、有公心的党员担任“红管家”负责人,并依托“红管家”队伍成立“老伙伴”“好姊妹”等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点亮微心愿”“爱心送餐”等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发动群众参与日常管理事务,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作者单位:文山市委组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