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丽水党组织联建共建让异地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服务跟人走 事情就近办

俯瞰夏日云和县异地搬迁安置点大坪社区,一栋栋新楼错落有致,与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相印成趣。吕周亮摄
在浙江省丽水市景宁县团结社区,刚从山区搬入县城的陈叶实没回老家,只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村事社办”窗口花了10分钟,就顺利办好了富民安居工程资格认定。他笑着说:“以前办这些事,坐车来回要大半天。现在好了,家门口就能办,跟城里人真没两样了!”
随着“大搬快聚”工程持续推进,丽水山区的近60万名搬迁安置群众不断在城镇汇集。然而,公共服务供给还需要进一步跟上人口流动的步伐,“人虽然下了山,事还得上山办”的难题,如同新的“山疙瘩”,横亘在搬迁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路上。去年9月以来,丽水市发挥党组织联建共建作用,实施党建引领“办事跟人、服务集成”改革,推动服务资源主动向人口集聚地流动、向群众需求端靠拢,有效帮助异地搬迁群众实现安居乐业。
建立“服务跟人”前哨站
青田县温溪镇作为工业重镇和人口流入大镇,近些年来,居民异地办事需求不断增加,但贵岙、小舟山、吴坑等周边山区乡交通环境复杂,返乡办事不便。针对这一痛点,温溪镇联合周边三个山区乡设立“乡事通办”专窗,社保、医保等93项高频事项一站集成,年均服务群众2.1万人次,乡亲们不用再为办事而“翻山越岭”,纷纷予以点赞。
温溪镇的暖心实践,正是丽水市各级组织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实施服务优化提升行动,将遍布全市的2000余个党群服务中心巧妙激活为“服务跟人”前哨站的一个生动缩影。秉持“群众在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的理念,丽水市根据不同群体的空间分布和办事痛点,精准设计并布设了多元化的服务窗口。
在像温溪这样人口集聚的中心镇村,“乡事通办”、“跨村代办”窗口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们有效整合本乡镇的服务资源,为村民提供代办服务,让“本乡事、邻村事”都能就近通办,极大便利了周边群众。
而在进城群众聚集的社区,“乡事城办”、“村事社办”窗口应需而生。这些窗口专门为进城人员办理那些原本需要返回原乡镇或原村才能处理的高频事项。目前,全市171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均已设置此类窗口,有效破解了“进城易、办事难”的困局。
针对日益增多的跨县域工作、生活的流动群体,丽水市还统筹在县级党群服务中心及外来人口密集社区,探索设立“跨县代办”窗口。通过与流出地县(市、区)建立协作机制,尝试为非本县户籍人员提供部分高频事项的咨询、代办或代收服务。一系列精准务实举措,织就了一张覆盖城乡、惠及不同群体的暖心服务网。
建强“人随事走”服务队伍
服务要“跟人走”,服务力量保障和优化是重要环节。丽水市全方位整合流出地(原户籍地)和流入地(现居住地)党员干部力量,优化人员配置,建强“人随事走”服务队伍,特别是针对异地搬迁人口集中的乡镇,安排乡村干部轮值驻点城区窗口。这些来自流出地的干部,熟悉原籍地的政策、流程和人情,能够更精准、更高效地为同乡群众提供办事服务,极大地提升了异地搬迁群众的办事体验和效率。
通过这种方式,丽水让熟悉“乡情”的党员干部下沉服务一线,有效破解了山区进城群众办事的难题。同时,为了提升办事人员政策业务和实操技能,不仅在线上建立“技能共享学堂”向全市开放,每月定期推送社保、医保等高频事项的专题政策辅导课程,还通过线下选派政策熟、业务精的业务骨干,定期下沉乡镇(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点对点、手把手”的现场培训、一线指导,及时解决一线实操中的疑难问题。
创办89个安置点“共富工坊”
下山群众“搬得出”,之后要“稳得住”,关键在“能致富”。依托跨区域、跨领域党建联建机制,丽水市各级党组织围绕搬迁群众“增收”所盼,积极盘活用好党群服务中心现有空间,链接企业、来料加工经纪人等资源,在安置点创办起89个“共富工坊”,带动530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庆元县的同心社区是浙江省内最大的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和生态移民安置小区,汇聚着来自全县19个乡镇(街道)的下山群众。为了解决“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的问题,同心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有机衔接企业、市场和劳动力,在社区内规划建设来料加工一条街“共富工坊”,推动服务内容进一步从“事项代办”向“就业帮扶”延伸,促进680余名陪读妈妈、残障人士、老人等特殊群体“融入式、共富式”发展。“以前招工难,很多大订单接不下,建起了工坊这个平台,用工更加稳定了,光今年就接了500多万元的订单。”工坊负责人刘丽芝说。
服务不止于此,社区还积极对接农业农村、人社、妇联等部门资源下沉党群服务中心,组织手工包装、平车课堂、服装缝纫等培训和技能认定,培训合格者即可到工坊或相关企业上岗就业,帮助特殊群体实现就业、顾家“两不误”。(本报通讯员 汤耀州 周斌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