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市清江浦区 让好苗子破土拔节向阳生
盛夏六月,树莓飘香,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唐庄村的树莓采摘园人头攒动。“村干部带着我们把闲置土地改成了生态采摘园,每月能增收3000多元!”村民王斌一边打理园内的树莓藤,一边笑着算起增收账。这个曾经的软弱涣散村,如今在强有力的班子带领下,不仅摘掉了“后进帽”,还蹚出了特色产业新路子。
近些年来,清江浦区坚持立足当下和谋划长远相结合,打出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选育管用”组合拳,多措并举开展集中储备,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群众口碑优的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队伍,为村“两委”换届打好坚实基础。
清江浦区把“精准画像”作为后备力量储备的首要关口,建立“区级领导包镇+镇街班子包村”双包联调研机制,聚焦年龄结构老化、学历层次偏低等突出问题,对全区114个村(社区)开展拉网式研判。通过个别谈话、入户走访、实绩分析等方式,围绕班子运行、履职表现、实干实绩、乡村治理、后备力量、群众认可度6个方面形成“一村一档”,精准锁定问题清单,实行销号式整改。
在选拔标准上,严格落实政治素质好、群众基础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双好双强”要求,设置“年龄45周岁以下、学历本科以上”准入门槛。建立“村级推荐—镇街比选—部门联审—区委研究”四级筛选机制,组织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联审,建立负面清单,对存在理想信念不坚定、受过刑事处罚、不担当不作为、道德品行不良等情形的实行“一票否决”。
针对后备力量的特点和需求,清江浦区构建“理论课堂+导师帮带+一线淬炼”三维培育体系,为好苗子定制成长套餐。
理论学习上,开设乡村振兴夜校、基层治理实训班,邀请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书记等一线“操盘手”,开展“书记讲给书记听”案例教学,覆盖后备力量600余人次。实践锻炼中,实施“3+1”帮带工程,由镇街挂钩领导、中层正职、本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组成导师团,与后备力量结成“1+1+1”帮带对子,通过“每周现场指导、每月专题研讨、每季成效晾晒”机制,推动解决基层治理难题。
优选20名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分两期赴“百名示范”“千名领先”书记所在村(社区)、全市集体经营性收入十强村(社区)等开展“上挂”锻炼,参与产业项目谋划、民生实事推进;从“两委”后备力量中选派61人到征地拆迁、信访调解等一线艰苦岗位“下挂”,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磨意志、强本领。
清江浦区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推动后备力量能进能出、优进绌退。建立“递进培养—动态调整—优先使用”全周期管理机制,实行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县级备案管理,以“一人一表”方式建立成长档案。构建“后备力量—村副职干部—村党组织书记”梯次培养链,坚持“能进能出、动态调整”原则,对不宜继续培养的,及时调整出库;对新发现的优秀人员及时纳入培养范围。
在使用导向上,坚持“成熟一个、使用一个”,既注重本乡本土培养,又打破地域限制跨镇街调配。去年以来,全区从后备力量中选拔13名书记、82名“两委”成员,其中5名特别优秀者实现跨镇街任职,越来越多的好苗子破土而出,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一线拔节生长。(本报通讯员清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