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党建工作 > 基层党建 >
党建网 > 党建工作 > 基层党建 >

湖南永州双向共管抓实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逐梦他乡 情系故乡

发表时间:2024-09-30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卫生常识、家居保洁、整理收纳……日前,在湖南省永州市和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共建的“新新相映”流动人员党群服务中心就业驿站,一场特殊的就业技能公益培训正在火热开展。授课老师采用理论讲授、现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帮助两地就业困难人员提升技能水平。这样的活动,在就业驿站已经开展了很多次。

聚焦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近些年来,永州与广州、深圳、海南等地之间开展“三找”行动,通过共建共管、引雁回流,实现双向引领、双向奔赴。截至目前,已组建流动党组织103个,管理服务流动党员1.4万人,让流动党员“流而有家、流而有爱、流而有为”。

 

“三找”行动织密“组织网”

“流动党支部的成立,让我们这些身处异乡的党员找到了组织,找到了依靠,找到了家。”近日,经老乡介绍,在深圳务工多年的流动党员李罗辉加入了新成立的道县横岭瑶族乡驻广东省深圳市流动党支部,十分激动。

为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题,永州市坚持“党员群众相对集中流动到哪,党组织就覆盖到哪”的原则,在流动党员较为集中、各方条件成熟的区域,以县级或乡镇为主体,因地制宜组建103个流动党组织,把流动党员有效凝聚起来。持续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的“三找”行动,对流动党员进行“地毯式”排查,依托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对流动党员流动情况进行全面登记,动态掌握1.4万流动党员信息。

为确保流动党组织活动有阵地、办事有平台、经费有保障,永州市采取党员捐助、企业家支持、当地社区共建等办法,为流动党员建设“流动驿站”。2023年,新田县与花都区新华街两地合力建成湖南省首个跨省“新新相映”流动人员党群服务中心,并提质升级10个“流动驿站”,让流动党员在异地有了共同的“温暖家园”。

 

共建共管拓展“服务圈”

郑庆、郑威(化名)两兄弟是新田县侯桥村人,随务工的父亲在花都区华盛学校小学就读。2023年底,因父亲突遭意外去世,两名孩子成为事实无人抚养孤儿,面临辍学。后经新田县流动党工委帮助,通过走访学校,组织社会爱心人士帮助,争取到1.5万元救助资金,并协调当地公立学校解决了就学问题。

今年7月,永州市委组织部与花都区委组织部签订两地流动党员共建共管合作框架协议,为流动党员在教育管理、安居乐业、创新创业等方面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为解决流动人员在异地办证难的问题,新田县把家乡的办证大厅“搬”到了花都区,为在广州生活的永州党员群众提供社保认证、异地就医备案等70项高频事项的跨省通办,惠及在粤务工人员30万余人。蓝山县驻花都区流动党员党总支积极引导流动党员充分发挥“流动先锋”作用,当好党建引领的指导员、扶贫帮困的服务员、社会矛盾的调解员,先后为家乡2万多名群众解决就业问题。

结合“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活动,永州市组织流动党组织开办“流动学堂”“周末讲堂”,充分运用大数据手段,打造“流动中的阵地”“指尖上的课堂”,推动流动党员学习不断线。利用法定节假日流动党员集中返乡的重要节点,通过送学上门、结对帮学、寄送“红色包裹”等方式,让流动党员学习不掉队。

 

引雁回流扩大“朋友圈”

树高千尺不忘根。流动党员黄建龙在外创业多年,却一直牵挂家乡,他借助“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行动,积极探索“流动党组织+皮具箱包产业链”模式,建成10万平方米湘江源皮具产业园,引进皮具箱包企业72家,解决就业5000余人。

像黄建龙这样的流动党员,在永州市并不少见。永州市在流动党组织中广泛开展“驻地融流”“引雁回流”行动,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眼界开阔、人脉广泛等优势,带动更多“老乡”回乡投资创业、助力家乡发展。

坚持“合作为基、共赢为本”的原则,加强与流入地的合作发展,在产业升级、人文旅游等领域创新合作模式,搭建发展共赢连心桥,既让老乡回乡反哺家乡,又让“老乡管老乡,老乡带老乡,老乡帮老乡”,目前,已成功调解各类纠纷3000多起,帮助老乡收回各类工资和工程欠款9000多万。

截至目前,永州市共回引1446名老乡回乡创业,引进153个企业、172个产业项目,为本地创造税收4005万元,带动6800余人就业。(本报通讯员 李思漾 谢玄)

网站编辑:白梦洁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