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生活’与‘语文教育’: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拓展的空间与路径”研讨会举行
2025年9月5日,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人民教育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南方文坛》杂志社联合主办的“‘文学生活’与‘语文教育’: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拓展的空间与路径”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人文学苑1号楼108会议室举行,来自全国各大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共话现代文学学科建设和语文教育事业发展。
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贺桂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黄强、教育部教材局副局长刘宏杰等嘉宾出席研讨会,研讨会开幕式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吴晓东主持。

吴晓东主持
贺桂梅回顾了现代文学学科化的历史,同时强调这一学科的活力更在于不断跨越学科边界,在多维视野中建构现代文学和现代中国之间的关联。她指出,温儒敏教授的研究和实践体现了文学研究、语文教育、社会文化实践这三者的相互影响、相互推进,将现代文学研究拓展到更宽广的面向。

贺桂梅致辞
刘勇代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授予温儒敏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贡献荣誉奖”。他谈到,温儒敏教授提出的“文学生活”学术命题兼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温儒敏教授不仅以学术研究见证时代潮流的嬗变,更凭借出色的组织工作与教育实践推动现代文学传统走向社会、走向当代。

刘勇致辞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向温儒敏颁奖
黄强回顾了人教社与北大中文系合作编写语文教材的历程和成果,他表示,温儒敏教授将文学的温度与教育的深度有机融合,将文学研究中的人文关怀、审美判断与现实感知能力引入语文教育,推动语文教学从“教文”转向“教人”,实现了文学生活与语文研究的贯通和互补。

黄强致辞
刘宏杰表示,语文教育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关系到国民素质提高和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他指出,在当今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语文教育应坚持内容为王、应用为要、人才为本,更充分地体现中华文化的精髓,更精准地对接人才培养的目标,真正实现以文化人、培根铸魂。

刘宏杰致辞

人民教育出版社同仁向温儒敏先生赠送书法作品

山东大学文学院同仁向温儒敏先生赠送书法作品
研讨会分为四个分论坛,围绕三大议题展开:一是“文学生活”理念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二是温儒敏教授语文教育实践的核心要义,三是新时代文学研究与语文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出路。
分论坛一由北京大学中文系王风主持。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指出,北大中文系的语文教育承续朱自清、叶圣陶等语文大家的教育理念,其中对语文课程的母语教育定位、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以一带三”等观点具有重要价值。北京大学中文系曹文轩表示,语文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原则纠正了教育功能的偏差,明确了语文教育的根本定位,体现了对语文教育根与魂的坚守。北京大学中文系商金林谈到,语文教育帮助人掌握语言技能和智慧,提升生活品质和生活情趣,关注文学生活不仅为文学研究打开新的格局,也为语文教育拓宽了新的思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白烨指出,“文学生活”理念落脚于读者,聚焦于阅读,将国民阅读纳入研究视野,蕴含着文学普及理念,实现了视角下沉、视野放宽、观点突破。清华大学中文系王中忱表示,践行“文学生活”理念需要通过扎实的调查研究,理清文学和普通民众生活的关系,将广大读者纳入文学研究的范畴之中。吉林大学文学院张福贵指出,文学生活本质上应该是文学式的生活,着眼于人文精神,语文教育改革应突出培养人格情怀,从而提升民族精神气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孙郁认为,“文学生活”理念的提出是对学术生态、文学生态的一种“调试”,强调现代文学传统中的文脉和文气,也蕴含着古代文章学理论和现代哲学思维。

研讨会现场
分论坛二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孔庆东主持。西南大学文学院王本朝认为,“文学生活”理念体现出对纯粹专业性的学术研究的调整和反思,这种理念下的文学史研究将不再局限于作家作品、批评家,而是关注社会大众的文学阅读行为。北京大学中文系陈晓明指出,“文学生活”理念提倡文学走出象牙塔,强调文学的教育、传播、社会作用,文学是以生活的方式存在的,我们应怀着一颗生活的心传播文学。北京大学中文系张颐武提出,践行“文学生活”就是要守正创新,一方面坚守学术研究的立场和本分,另一方面开创新的领域、新的空间,通过文学创造人生价值、生活价值。湖北荆州市教科院余映潮谈到,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文学知识的渗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这是文学生活研究中的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实践空间。山东师范大学曹明海提出了语用式阅读、静读阅读、文本阅读、享受式阅读等语文教育中文学阅读的实践方式,认为应引领学生把握文本的形象审美、情感世界和意义世界。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从文学生活、文学想象、表现与批评三个角度阐述了对中小学语文教育框架的设想,认为“文学生活”理念为重构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契机。

研讨会现场
分论坛三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朱于国主持。人民教育出版社郭戈回顾了北大中文系几代学人与人教社合作编写语文教材的卓越成果,在新中国教材编写历史的视野中肯定了统编教材的重要意义。首都师范大学张彬福提出,文学作品鉴赏在语文教学和考试中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处理好这一类题目的开放性和限制性,是未来语文教育需要探索和突破的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顾之川肯定了北京大学成立语文教育研究所的开创性、示范性意义,认为把现代文学学科素养和观点融入进语文教育,是对北大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北京大学中文系刘勇强指出,“文学生活”理念摆脱了对文学的简单功能性认识,突出了文学的本质,体现了文学与生活的双向互动,促使人们重新思考文学存在的意义。暨南大学文学院贺仲明认为,“文学生活”理念体现了强烈的社会关怀精神、实证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文学外部的问题折射文学内部的问题,具有广阔的学术生长空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贵良谈到,“文学生活”的概念让文学研究从“内循环”扩展到“外循环”,“从文学生活到语文教育”的思路延伸为AI时代的人文教育提供了深刻启示。人民教育出版社尤炜认为,语文教育的研究方法应跳出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学或者课程论,进入到更丰富的交叉学科研究当中,关注语文对人的塑造、学生的文学生活、日常语言运用的修辞性等问题。北京联合大学韩卫娟谈到,面对当下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冲击,应该正视“阅读危机”,以经典阅读抵制网络时代所导致的思维滑坡和阅读平庸化。

研讨会现场
分论坛四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汪锋主持。北京师范大学王立军指出,语文教育应坚持守正创新、求实务本,凸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教材设计应避免空洞化、形式化,而应真正切中语文核心素养。人民教育出版社王本华提出,以文化人的核心是以情动人,希望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增加情感培育维度,语文学科应以文学生活为支撑,承担起情感培育的责任。陕西师范大学、北京101中学程翔表示,语文教育研究应站在一线语文教师的角度,与一线语文教学实践息息相通,真正为语文教师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徐轶提出,落实“文学生活”理念,在实践层面要进一步强化文学对儿童的作用,让更多儿童在视频时代、AI时代能够保有对文学经典纯粹热情的阅读状态。清华附小窦桂梅表示,清华附小在语文教学中建立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的关联,带领学生在阅读和揣摩中参与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创生,在启蒙阶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华东师范大学倪文尖表示,文学生活与语文教育的联结,体现了启蒙精神和平民情怀,希望从事语文教育的同仁可以进一步深度合作,共同推动语文知识架构的完善。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张桃洲谈到,“文学生活”的实践体现了现代文学学科突破学科壁垒、以学术研究回应当下社会现实的努力,为现代文学学者如何以专业研究成果服务社会做出了示范。暨南大学文学院赵普光认为,“文学生活”概念代表着一种“活的文学”、一种理想生活的高度,体现出对文学和生命本身的关切,让文学成为一个高度融合的生命体。山东大学文学院马兵谈到,“文学生活”的理念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的、真实的文学接受和消费行为,探究文学在民众生活中扮演的真实角色,让文学研究与最广泛的文学受众进行对话。

研讨会现场
温儒敏重申了提出“文学生活”概念的初衷在于关注文学对普通读者的影响、文学影响下的社会精神结构变化,并进一步提出“从文学生活到语文生活”的思考路径。他直言文科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呼吁学界同仁坚守人文核心,共同助力人文学科健康发展。

温儒敏发言
自由讨论由《南方文坛》杂志社曾攀主持。北京大学中文系王丽丽、邵燕君,中国人民大学张洁宇、首都师范大学蔡可等先后发言。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姜涛在闭幕致辞中表示,温儒敏教授的语文教育实践和“文学生活”理念关涉到文学研究在当代社会可能的意义和位置。现代文学不仅是一个专业、一种知识、一个学科,还应该作为一个活的新传统,以活的精神资源持续为当代中国人文精神建设和普通人的情感建设的发挥作用。
本次研讨会通过多角度的深入交流,不仅为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如何服务社会、融入国民教育提供了全新视角,也为语文教育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回归本质、守正创新注入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交锋,有力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学术探索向更深层次发展。

研讨会与会人士合影
网站编辑:王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