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项目申报与思政教育教学”专题论坛
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4月11日至12日,在汕头大学桑浦山校区学术交流中心举办“项目申报与思政教育教学”专题论坛。本次论坛旨在提升学院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学院教师在申报课题上取得更大突破,助力高质量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学界相关专家、汕大马院师生及汕大医学院部分老师出席了该论坛。
本次论坛第一场的主持人由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成海鹰教授担任。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学校高层次人才“双百工程”第二层次、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傅安玲以《地方高校社科研究选题与论证》为题作主旨发言。傅安玲教授从“如何科学选题”、“如何展开论证”、“前期成果积累”和“注意事项”四个层面出发,结合社科基金具体案例展开阐述。她强调好选题的重要性,指出,“好的选题就成功了一半,甚至直接决定了申报的成败”。在成果积累方面,傅教授表示,教师学者应该聚焦自己的研究方向,做“打桩式”研究。

杨程玲博士以《以问题为导向,运用本土化和融合化推进思政实践》为题,强调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并通过自身案例展示了如何将思政实践与本土特色相融合。

刘英博博士以《春风化雨“思”入味,立德树人“政”当时》为题,从一线教师角度出发,探讨思政课专项课题与教学的思考,强调教师应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获取课题灵感。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找到课题灵感。

蒋洋洋博士则以《打破“孤岛效应”:思政课教师的“教、赛、研”深融互促》为题,围绕思政课教师的备课、教学比赛和科研成果展开阐释,提出教、赛、研应深融互促,以教、赛支撑研究,以研究反哺教、赛。

最后,医学院黄图川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周艳红老师、李莉婷老师、张迪老师、陈旭老师、吴炜生老师和与会专家进行学术交流。








本次论坛第二场的主持人由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部书记沈海军教授担任。论坛特邀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建荣教授作题为《思政教师课题研究的多维探析》的主旨报告。刘教授结合自身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的实践经验,系统阐述了思政教育研究的十大核心特质——从政治性、理论性到创新性、规范性,强调“课题研究必须扎根中国大地,服务民族复兴战略全局”。最后她提出“问题导向选题—权威文献支撑—逻辑闭环论证”的三段式研究范式,并特别指出:”思政研究的价值转化需兼顾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最终落脚点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一代。”

冀朋博士以《STS研究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索》为题,带来了一场聚焦学科交叉创新的主题发言,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前沿视角。

胡楠博士则以《找准赛道·靶向发力:科研与教学融合的破局之道》为题,为青年教师破解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两张皮”难题提供了创新思路。

林静霞博士以《逻辑思维助力思政课学理性的路径探索》为题,创新性提出“演绎思维提升课堂严密性、归纳思维增强论证信服力、辩证思维破解理论现实矛盾”的三维教学模型。

官栋訢博士以《艺术史中的思政主题:艺术史类项目经验分享》为题,将清宫《兽谱》中的文明互鉴为切入点,展示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资源。

沈海军书记为本次论坛作总结。他认为,刘教授的讲授为青年教师课题申报提供了宝贵经验,同时强调,思政教师应深耕专业,服务国家战略,课题研究需基于实践,注重理论与问题的结合。他勉励青年教师以论坛为契机,继续深耕专业,勇担育人使命。

随后,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白文君副院长主持颁奖仪式并致辞。他指出,本次会议既展示了教学风采,也是学院吹响未来获得更高学术成果的号角。他勉励青年教师继续深耕专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真正做到以研促教、以教哺研。
沈海军书记、成海鹰院长、白文君副院长共同为在申报课题上获得卓越成绩的青年教师们颁发荣誉证书,表彰他们在思政教学与科研创新中的突出表现。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院在推动高质量课题申报、培养高水平科研人才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守正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供稿: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支部 汕头大学数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摄影: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支部 汕头大学数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网站编辑: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