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大学学子三下乡,传承非遗薪火
在这个骄阳似火的暑期,山东科技大学的一群热血青年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三下乡”征程。他们奔赴徐州、平遥、苏州三地,深入探寻当地非遗文化的魅力,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传承之旅。
探寻三地非遗瑰宝
在徐州,队员们走进了位于鼓楼区民主北路68号创意68文化产业园2-b16的曹氏香包制作地。曹氏香包历史悠久,散发着浓郁的民俗气息。那一个个造型精美、寓意吉祥的香包,一针一线都凝聚着民间艺人的心血与智慧。队员们认真聆听传承人讲述曹氏香包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家庭手工制作到如今成为徐州地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背后有着无数动人的故事。
采访中,曹氏香包传承人满怀着对这门技艺的深厚情感,向队员们娓娓道来。谈及曹氏香包的传承困境,传承人不禁感慨,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愿意静下心来学习这门传统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但她从未想过放弃,为了让曹氏香包得以延续,她多年来坚持走进学校、社区,开展香包制作教学活动,希望能在更多人心中种下热爱非遗的种子。
来到平遥古城,队员们被唐都推光漆器的独特魅力所吸引。平遥推光漆器作为一种工艺性质的高级油漆器具,发源于此,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其制作工艺极为复杂,需经炼制大漆、炼制罩漆、木胎、漆栓、阴干、彩绘、推光、装饰等八大步骤。在参观过程中,队员们看到工匠们用手掌蘸着麻油或豆油,对漆器进行成百上千次的推擦,最终让漆器表面呈现出光亮如镜、细腻滑润的效果。漆器上绘饰的山水花木、亭台楼阁、经典人物故事等图案,色彩鲜艳,栩栩如生,展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平遥推光漆器的传承人在接受采访时,眼中闪烁着对漆器工艺的执着光芒。他详细讲述了漆器制作过程中每一道工序的关键要点和独特技巧,以及在传承过程中如何应对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等难题。传承人表示,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他们始终坚守传统工艺,同时也在尝试结合现代审美,开发出更符合当代人需求的漆器产品。
而在苏州,苏绣那精湛绝伦的技艺令队员们赞叹不已。苏绣起源久远,有着“精、细、雅、洁”的独特风格。绣娘们手中的丝线在绸缎上穿梭自如,通过平针、套针、乱针等丰富多样的针法,绣出的花鸟鱼虫仿佛跃然纸上,充满生机与活力。队员们近距离观看绣娘们的刺绣过程,深刻感受到了苏绣这门传统技艺的细腻与精妙。
苏州苏绣的传承人则向队员们分享了苏绣的创新发展之路。她提到,苏绣不仅要保留传统针法的精髓,还要在题材、设计等方面与时俱进。近年来,苏绣与现代艺术、时尚产业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在谈到传承时,传承人表示,培养新一代苏绣人才至关重要,她希望通过与高校、企业合作等方式,为苏绣传承培养更多新鲜血液。队员们从她的话语中,深切感受到了一位非遗传承人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创新精神。
亲身体验非遗魅力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非遗技艺,队员们在三地都积极参与了非遗体验活动。
在徐州曹氏香包制作现场,队员们拿起针线,在传承人耐心指导下,尝试制作香包。从裁剪布料、填充香料到缝制成型,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队员们乐在其中。尽管制作出的香包略显稚嫩,但这份亲手实践的经历让他们对曹氏香包有了更深的感情。
在平遥,队员们亲自上手体验推光漆器的推光环节。用砂纸、木炭初步打磨后,再用手掌蘸着油和砖灰,小心翼翼地在漆器表面推擦。看似简单的动作,实际操作起来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当看到漆器表面逐渐泛起光泽时,队员们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也更加体会到工匠们的不易。
在苏州的苏绣工坊云裳绣艺,队员们拿起绣针,学习基本针法。从最基础的平针开始练习,努力让自己绣出的线条整齐、均匀。在绣制过程中,他们深刻体会到苏绣对细节和耐心的极致要求,也明白了这门技艺为何能够传承千年而不衰。
创新文创交叉宣传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三地的非遗文化,队员们发挥创意,设计了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他们精心设计了徐州香包、平遥光漆器和苏绣三种图案,并将其制作成冰箱贴和钥匙扣。这些文创产品小巧精致,既保留了非遗元素的原汁原味,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深受大家喜爱。
每到一个地方,队员们就会开展交叉宣传活动。在徐州,他们向当地路人分发平遥光漆器和苏绣图案的文创产品,介绍这两种非遗文化的特点和魅力;在平遥,队员们宣传徐州曹氏香包和苏绣;在苏州,他们则推广徐州曹氏香包和平遥光漆器。通过这种创新的宣传方式,不仅让当地居民对其他地区的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在不同地区之间架起了一座非遗文化交流的桥梁。
此次“三下乡”活动,山东科技大学的学子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使命。他们在探寻、体验、宣传非遗的过程中,不仅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更在心中种下了非遗传承的种子。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这些千年非遗薪火将继续熊熊燃烧,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走向更广阔的舞台。(通讯员:许潇予)
网站编辑:张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