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专题库 >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
党建网 > 专题库 >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
一间教室与红色文化传承
发表时间:2025-08-11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1939年4月13日晚,一场音乐会正在上演,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座无虚席,《黄河大合唱》首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据中国人民大学前身陕北公学首任校长成仿吾回忆,1938年夏天,陕北公学师生来到延安城北门外的小沟坪,“自己动手盖了一个大礼堂,可容八百人,下雨天就有大教室上课了”。这座“大礼堂”正是陕公大礼堂。

由于日寇数次轰炸延安城,致使城内原有的会议场所不宜使用,陕公大礼堂时常为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等办会所用。

大礼堂见证了中央党校开学典礼,毛泽东同志《整顿学风党风文风》(即《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演说与报告,从而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党性教育与文化熏陶,不断抵达历史深处,感悟历史的深刻启迪。

1964年,人民大学建造了一间大教室,堪比陕公大礼堂。这座教室也能容纳八百人,用于举办各种活动,被人民大学学子亲切地称为“八百人大”。

后来,“八百人大”教室经历了改造,座位数从八百个减少至六百多个。2014年,人民大学投入资金,再次对其进行修缮。如今,“八百人大”教室总座位数为430个,新的座椅由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基金会组织校友捐赠,背面还制有含捐资者姓名的纪念铭牌。

对人民大学来说,“八百人大”不仅是当之无愧的“精神古迹”,更是串联起人民大学无数印记的载体:“一二·九”合唱比赛,各路名家座谈,学子原创舞蹈、话剧、民谣演出……这里经常座无虚席,如同当年的陕公大礼堂一般,默默迎接、欢送了一批又一批胸怀家国的先锋分子。

时光流转,虽然座位数量、整体环境几经变化,但“八百人大”这个名字,却如印记般从未更改,它已经超越时间刻度,鲜活在每一名人民大学学子的记忆深处。(记者王强房子芯采访整理)

 

网站编辑:张璋
党建网出品